[发明专利]一种抑制串扰的碳化硅MOSFET桥臂电路及设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109387.6 | 申请日: | 2020-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74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孔武斌;涂钧耀;刘恒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1/26 | 分类号: | G01R31/26 |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 |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碳化硅 mosfet 电路 设计 方法 | ||
1.一种抑制串扰的碳化硅MOSFET桥臂电路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设计待测电路:
包括直流电压源VDC、上管Q1、上管驱动回路、上管漏源缓冲回路、下管Q2、下管驱动电路、下管漏源缓冲电路;直流电压源VDC的正极接上管Q1的漏极,上管Q1的源极接下管Q2的漏极,下管Q2的源极接直流电压源VDC的负极;上管驱动回路连接在上管Q1的栅极和源极之间;下管驱动回路连接在下管Q2的栅极和源极之间;所述上管漏源缓冲回路包括上管缓冲电容Cbuffer1和上管缓冲电阻Rbuffer1,上管缓冲电容Cbuffer1和上管缓冲电阻Rbuffer1为串联关系;下管漏源缓冲回路包括下管缓冲电容Cbuffer2和下管缓冲电阻Rbuffer2,下管缓冲电容Cbuffer2和下管缓冲电阻Rbuffer2为串联关系;
(2)对待测电路上桥臂进行双脉冲测试,直流侧接入额定工况下电压,将空心电感并联在下管Q2两端,给上管Q1发送两个开通脉冲信号,宽度记为T1、T2,调整T1的大小,使得第二个脉冲信号流过上管Q1的电流大小额定工况下的电流,调整T2的大小,使得上管Q1在第二个脉冲信号控制下,完成额定的电压电流情况下的开通关断过程,测量并记录上管Q1开通和关断过程中,上管栅源电压Ugs1、下管源极电流Is2、下管漏源电压Uds2、下管栅源电压Ugs2的波形;
(3)对(2)中获得的开通关断波形进行分段,确定t1~t2、t2~t3、t3~t4、t8~t9、t9~t10几个关键时间段:
t1~t2:该阶段特征为下管的体二极管的续流电流:由最大减小至零,上管栅源电压Ugs1达到米勒平台;
t2~t3:该阶段特征为下管漏源电压Uds2开始线性上升,下管源极电流Is2增大至最大值;
t3~t4:该阶段特征为下管漏源电压Uds2继续线性上升,上升至直流电压VDC,管源极电流Is2开始减小;
t8~t9:该阶段特征为下管漏源电压Uds2开始线性下降,降至负向的二极管导通压降,管源极电流Is2近似线性下降;
t9~t10:该阶段特征为下管漏源电压Uds2不变,下管源极电流Is2下降至额定电流-IL;
(4)如果开通过程t1~t4期间下管受到的正向串扰电压超过了下管栅源极的导通门限电压,或者关断过程t8~t10期间下管受到的负向串扰超过了下管栅源极的负向安全电压,则需要增大下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下管缓冲电容Cbuffer2,然后回到步骤(2);反之,则当前的下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下管缓冲电容Cbuffer2为符合要求的设计值;
如果开通过程t1~t4期间下管受到的负向串扰电压超过了下管栅源极的负向安全电压,或者关断过程t8~t10期间下管受到的正向串扰超过了下管栅源极的导通门限电压,需要增大下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下管缓冲电阻Rbuffer2,然后回到步骤(2);反之,则当前的下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下管缓冲电阻Rbuffer2为符合要求的设计值;
(5)对待测电路下桥臂进行双脉冲测试,直流侧接入额定工况下电压,将空心电感并联在上管Q1两端,给下管Q2发送两个开通脉冲控制信号,宽度记为T1'、T2',调整T1'的大小,使得第二个脉冲时刻流过下管Q2的电流大小等于额定工况下的电流,调整T2'的大小,使得下管Q2在第二个脉冲信号控制下,完成额定的电压电流情况下的开通关断过程,测量并记录下管Q2开通和关断过程中,下管栅源电压Ugs2、上管源极电流Is1、上管漏源电压Uds1、上管栅源电压Ugs1的波形;
(6)对(5)中获得的开通关断波形进行分段,确定t1'~t2'、t2'~t3'、t3'~t4'、t8'~t9'、t9'~t10'几个关键时间段;
t1'~t2':该阶段特征为上管的体二极管的续流电流由最大减小至零,下管栅源电压Ugs2达到米勒平台;
t2'~t3':该阶段特征为上管漏源电压Uds1开始线性上升,上管源极电流Is1增大至最大值;
t3'~t4':该阶段特征为上管漏源电压Uds1继续线性上升,上升至直流电压VDC,上管源极电流Is1开始减小;
t8'~t9':该阶段特征为上管漏源电压Uds1开始线性下降,降至负向的二极管导通压降,上管源极电流Is1近似线性下降;
t9'~t10':该阶段特征为上管漏源电压Uds1几乎不变,上管源极电流Is1下降至-IL;
(7)如果开通过程t1'~t4'期间上管受到的正向串扰电压超过了上管栅源极的导通门限电压,或者关断过程t8'~t10'期间上管受到的负向串扰超过了上管栅源极的负向安全电压,则需要增大上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上管缓冲电容Cbuffer1,然后回到步骤(5);反之,则当前的上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上管缓冲电容Cbuffer1为符合要求的设计值;
如果开通过程t1'~t4'期间上管受到的负向串扰电压超过了上管栅源极的负向安全电压,或者关断过程t8'~t10'期间上管受到的正向串扰超过了上管栅源极的导通门限电压,需要增大上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上管缓冲电阻Rbuffer1,然后回到步骤(4);反之,则当前的上管漏源缓冲回路中的上管缓冲电阻Rbuffer1为符合要求的设计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938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