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5611.4 | 申请日: | 2020-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9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宪文;游登洲;沈玉鹏;刘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健鼎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F7/56 | 分类号: | C01F7/56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匡立岭 |
地址: | 24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合氯化铝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该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先取用一定量的大铝块,并将其倒入到粉碎机中进行粉碎,接着将细碎的铝块倒入到研磨机中进行研磨,直至铝块被研磨成细铝粉;步骤二:取用一定量的盐酸导入到反应釜的内部,紧接着将步骤一得到的细铝粉倒入到反应釜的内部,反应得到氯化铝溶液;步骤三:在步骤二的反应釜中得到的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调节pH值到4进行聚合反应,得到液体聚合氯化铝。本发明避免了细铝粉飘散到反应釜的内侧壁上而造成铝粉原料的浪费,具有很好的入料功能,同时具有很好的混合搅拌效果,提高了反应效率,也能够避免反应釜在工作时发生晃动,提高了反应釜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合氯化铝制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氯化铝的简称是聚铝,它是介于AlCl3和Al(OH)3之间的一种水溶性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用作无机高分子混凝剂,是一种新兴净水材料。聚合氯化铝用于水处理具有稳定性好,适应水域宽,水解速度快,吸附能力强,形成矾花大,质密沉淀快,出水浊度低以及脱水性能好等优点;
现有的聚合氯化铝的在制备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多数情况下铝粉容易飘散到反应釜的内侧壁上而造成铝粉原料的浪费,同时不具备很好的混合搅拌效果,反应效率较低,而且反应釜在工作时容易发生晃动,反应釜的稳定性比较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主要解决现有的聚合氯化铝的在制备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大多数情况下铝粉容易飘散到反应釜的内侧壁上而造成铝粉原料的浪费,同时不具备很好的混合搅拌效果,反应效率较低,而且反应釜在工作时容易发生晃动,反应釜的稳定性比较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该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先取用一定量的大铝块,并将其倒入到粉碎机中进行粉碎,接着将细碎的铝块倒入到研磨机中进行研磨,直至铝块被研磨成细铝粉;
步骤二:取用一定量的盐酸导入到反应釜的内部,紧接着将步骤一得到的细铝粉倒入到反应釜的内部,反应得到氯化铝溶液;
步骤三:在步骤二的反应釜中得到的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钙,调节pH值到4进行聚合反应,得到液体聚合氯化铝。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步骤二中所述反应釜的内部反应温度是90℃,反应的时间是2h,所述盐酸和细铝粉的质量比是2:1,步骤三中所述反应釜的内部反应温度是100℃,反应的时间是2h,所述氯化铝溶液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比是10: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反应釜的下表面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一号电机,所述一号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贯穿反应釜下表面的一号转轴,所述一号转轴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有若干组搅拌叶,所述一号转轴的上端固定安装有锥块,所述一号转轴的外侧面靠近底部固定安装有电机壳,所述电机壳的内部设置有微型电机,且微型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贯穿一号转轴的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外侧面固定安装有四组弹性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若干组所述搅拌叶分别通过一号转轴活动安装在反应釜的内部,且若干组搅拌叶的形状均呈V型设置,四组所述弹性刷分别通过转动杆活动安装在一号转轴外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反应釜的上表面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上表面靠近边缘位置固定安装有进料漏斗,所述反应釜的外侧面靠近顶部固定安装有二号电机,所述二号电机的输出端安装有贯穿反应釜侧壁的二号转轴,所述二号转轴的外侧面靠近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管,所述活动管内部设置有活动板,所述反应釜的外侧面靠近顶部固定安装有承载块,所述承载块的内部靠近外侧嵌设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安装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推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健鼎化工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健鼎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56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