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镜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96018.8 | 申请日: | 202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71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恒;孙珂;李昕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6/08 | 分类号: | G02B26/08;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20005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微镜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晶圆(101)、驱动电极层(120)、第一绝缘层(105)、支撑梁(103)、固定层(102)和微镜(104);
所述衬底晶圆(10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驱动电极层(120)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衬底晶圆(101)和所述驱动电极层(120)上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依次贯通所述驱动电极层(120)、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
所述第一绝缘层(105)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极层(120)远离所述衬底晶圆(101)的表面和所述通孔的内壁上;
所述支撑梁(10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固定层(102)连接,所述支撑梁(103)与所述通孔之间存在第一预设间隙(111);
所述固定层(102)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固定层(102)用于固定所述支撑梁(103);
所述驱动电极层(120)中设有第一驱动电极(121)、第二驱动电极(122)和屏蔽电极(123),所述屏蔽电极(123)设置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121)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122)之间;
所述第一驱动电极(121)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122)的掺杂类型为第一掺杂类型,所述屏蔽电极(123)的掺杂类型为第二掺杂类型,所述第一掺杂类型与所述第二掺杂类型相反;所述第一驱动电极(121)与所述屏蔽电极(123)之间存在PN结,所述第二驱动电极(122)与所述屏蔽电极(123)之间存在PN结;
所述微镜(104)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上,所述微镜(104)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5)之间存在第二预设间隙(112),所述微镜(104)靠近所述衬底晶圆(101)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绝缘层(105)远离所述衬底晶圆(101)的表面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层(120)相对所述微镜的表面存在最低点,以所述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基准面,所述驱动电极层(120)的表面上的最高点至所述基准面的距离为0-10n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镜(104)、所述支撑梁(103)和所述固定层(102)的材质为多晶硅;和/或,
所述第一驱动电极(121)、所述第二驱动电极(122)和所述屏蔽电极(123)材质相同,所述第一驱动电极(121)、所述第二驱动电极(122)和所述屏蔽电极(123)的材质为单晶硅或多晶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镜(104)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所述第二侧上设有至少一个缺口,所述第一侧上的缺口与所述第二侧上的缺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上的缺口位置对应的所述驱动电极层(120)上设有第一驱动电极(121),所述第一侧上的缺口位置对应的所述驱动电极层(120)上设有第二驱动电极(1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间隙(111)的尺寸大于所述微镜结构的工作波长且小于3μm;和/或,
所述第二预设间隙(112)的尺寸为10-300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极层(120)与所述衬底晶圆(10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绝缘层(106);和/或,
所述固定层(102)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还设有第三绝缘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镜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镜结构还包括光学结构(107),所述光学结构(107)设置在所述微镜(104)远离所述衬底晶圆(101)的表面上,所述光学结构为光栅或纳米光学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601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