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093549.1 | 申请日: | 2020-10-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7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子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子彪 |
| 主分类号: | E02F5/28 | 分类号: | E02F5/28;E02F3/88;E02F3/9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丁艳侠 |
| 地址: | 252300 山东省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水利工程 清淤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安装板,支撑安装板的下端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升降导向筒,升降导向筒外侧的支撑安装板下端水平设置有环状浮力气囊,环状浮力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嘴,支撑安装板的上端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作业导流缸,所述升降导向筒的内部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升降安装筒,升降安装筒的外侧等角度设置有若干升降驱动轮,通过导向升降调节,使得装置的清淤深度能够调节,且升降的同时进行轴向转动,使得装置能够及时推开阻挡清淤的杂物,保证装置能够连续稳定的进行清淤作业,通过活塞升降传动,配合单向导流,使得清淤的动力强劲,显著提升清淤的质量和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工程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
背景技术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传统的清淤装置,不能够在清淤前对积淤进行搅动,清淤效果不好,清淤效率低。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该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设置了搅动机构,利用搅动机构对淤泥进行搅动,方便了清淤装置的清淤,大大的提高了清淤效率。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9040194U)公开了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虽然能够针对当前清淤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但是在清淤的适应性调节方面、连续稳定清淤方面、清淤动力方面均存在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清淤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支撑安装板,支撑安装板的下端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升降导向筒,升降导向筒外侧的支撑安装板下端水平设置有环状浮力气囊,环状浮力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嘴,支撑安装板的上端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作业导流缸,所述升降导向筒的内部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升降安装筒,升降安装筒的外侧等角度设置有若干升降驱动轮,升降安装筒的中间位置竖直向下设置有转动导流筒,转动导流筒的下端水平设置有清淤转动筒,清淤转动筒的筒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清淤孔,转动导流筒的下端外侧等角度设置有若干转动挡板,升降安装筒的顶部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连接导流管,连接导流管的下端设置有连接安装罩,连接安装罩的内侧配合转动导流筒水平设置有密封限位环,连接导流管的上端竖直设置有伸缩导流管,伸缩导流管的上端与作业导流缸下端连通,且伸缩导流管的上端设置有单向阀,作业导流缸的内部水平设置有升降活塞板,升降活塞板的上段中间位置竖直设置有电控伸缩柱,作业导流缸的顶部对称设置有通气孔,作业导流缸两侧的支撑安装板上端对称竖直设置有两个集料安装筒。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安装筒的下端中间位置设置有限位转动套,转动导流筒的外侧配合限位转动套设置有限位转动环。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导流筒外侧水平设置有转动齿环,升降安装筒的内部等角度竖直设置有若干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下端均固定在升降安装筒底部,驱动电机的上端均通过转轴设置有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均与转动齿环啮合。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升降安装筒的上端竖直设置有伸缩导线,伸缩导线的上端固定在支撑安装板下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控伸缩柱两侧的升降活塞板的上端对称竖直设置有升降导向柱,升降导向柱的上端均配合设置有升降导向套,升降导向套的上端固定在作业导流缸的顶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料安装筒的下端均连接作业导流缸设置有输送管,输送管的内部均设置有单向阀。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集料安装筒配合支撑安装筒的两端均设置有出料闸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子彪,未经张子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35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