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93497.8 | 申请日: | 2020-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1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0 |
| 发明(设计)人: | 吴金丹;金黔宏;陈智杰;戚栋明;仇海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义乌市中力工贸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D06M16/00 | 分类号: | D06M16/00;D06M13/192;D06M11/70;D06M15/05;D06M15/03;D06M101/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敦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96 | 代理人: | 姜术丹 |
| 地址: | 322000 浙江省金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棉织物 抗皱 整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后整理领域,公开了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棉织物预处理:将棉织物浸渍于复合酶溶液中处理,再用常温清水冲洗,轧车压轧,控制带液率为90‑110%;2)将预处理后的棉织物浸渍于整理液中两浸两轧,取出棉织物;3)对步骤2)所得棉织物进行预烘,再焙烘,得到抗皱棉织物。本发明将复合酶预处理工艺与以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为主的抗皱整理剂有机结合,预处理后的棉织物能高效吸附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使其能与多元羧酸充分反应,提供优异且持久的抗皱性能的同时,可减少对棉织物机械强度的损伤,并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品后整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
背景技术
棉织物具有优异的服用性能,手感柔和,穿着舒适,受到消费者广泛的喜爱。但在服用或洗涤过程中,棉织物受外力作用时,纤维素分子链会发生相对滑移,原先的氢键作用体系被破坏,在新的位置上会形成新的氢键体系。而在外力去除后,纤维素分子链间新形成的氢键体系将会阻碍纤维回复到原先的状态,如果新体系的氢键作用较强,稳定性较好,那么棉织物就会形成折皱。棉织物极易发生折皱,因此需要对棉织物进行抗皱整理来提高服用性能。
传统的棉织物抗皱整理剂多使用2D树脂免烫抗皱整理技术。2D树脂多为羟甲基类整理剂,虽然抗皱性能优良,但其会在整理、服用过程中释放甲醛,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各国对纺织品的甲醛释放量的管控越来越严格,无甲醛整理剂成为抗皱整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元羧酸类如丁烷四羧酸(BTCA)、柠檬酸、聚马来酸等能与纤维素上的羟基发生偶联反应,具有优良的抗皱整理效果,尤以BTCA的效果最为优异。但多元羧酸的整理液酸性较强,在高温焙烘整理过程中会对织物的机械强度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有必要开发出对人体安全且对棉织物低损害的新的抗皱整理剂。此外,现有的抗皱整理工艺中基本不对棉织物进行预处理,通常都是直接进入浸轧高温整理,导致整理剂的使用率偏低,浪费严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本发明将复合酶预处理工艺与以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为主的抗皱整理剂有机结合,预处理后的棉织物能高效吸附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使其能与多元羧酸充分反应,提供优异且持久的抗皱性能的同时,可减少对棉织物机械强度的损伤,并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棉织物抗皱整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棉织物预处理:将棉织物浸渍于复合酶溶液中处理,再用常温清水冲洗,轧车压轧,控制带液率为90-110%。
2)将预处理后的棉织物浸渍于整理液中两浸两轧,取出棉织物。
3)对步骤2)所得棉织物进行预烘,再焙烘,得到抗皱棉织物。
本发明将棉织物于复合酶溶液中进行预处理,去除了可能残存的水溶性差的多糖,棉织物的亲水性增加,表面羟基基团数量增多,负电荷性增强,与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聚合物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得到加强,高效吸附,成膜性佳,再通过多元羧酸反应,整理剂与棉织物间的交联作用大幅增强,抗皱效果得到提升,同时棉织物的强度保持较好。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酶溶液中含有质量浓度为0.1-1%的纤维素酶和质量浓度为0.1-0.5%的果胶酶;处理温度为35-50℃,pH为4.5-7.0,浴比为1∶10-1∶30,时间为20-45min。
作为优选,步骤2)中,棉织物与整理液之间的浴比为1∶10-1∶20;取出后棉织物带液率为80-120%。
作为优选,步骤3)中,所述预烘温度为80-100℃,时间为3-5min;所述焙烘的温度为150-180℃,时间为1-3min。
作为优选,所述整理液包含50-80g/L的多元羧酸,15-30g/L的次亚磷酸钠和5-10g/L的改性微晶纤维素-壳聚糖复合物,溶剂为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义乌市中力工贸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未经义乌市中力工贸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34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铁承台、墩柱钢筋安装定位系统
- 下一篇:一种建筑智能化环保供氧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