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聚酰亚胺”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91412.2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43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2 |
发明(设计)人: | 张艺;黎迈俊;蒋星;刘四委;池振国;许家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64 | 分类号: | B01D71/64;B01D67/00;B01D53/2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混合 基质 气体 分离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全聚酰亚胺”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的制备方法,所述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采用超支化微孔聚酰亚胺作为分散相与聚酰亚胺连续相制备而成;所述的超支化微孔聚酰亚胺分散相由一步法合成:按胺与酐等摩尔比的比例,将三胺或四胺单体与二酐单体溶解于高沸点溶剂后加入催化剂,30-60℃反应80-150min,70-100℃反应80-150min,110-150℃反应10-15h,150-180℃反应80-150min,最后190-210℃反应5-15h,经过沉淀、过滤、索氏抽提得到超支化微孔聚酰亚胺分散相粉末;所述的超支化微孔聚酰亚胺BET比表面积为400-1200m2/g;所述高沸点溶剂为间甲酚、N-甲基吡咯烷酮、1,3,5-三甲苯、咪唑中一种或几种;所述的催化剂为吡啶、异喹啉、三乙胺中一种或两种以上;所述的三胺或四胺单体为以下一种或多种结构:
制备超支化微孔聚酰亚胺分散相采用的二酐单体为以下结构中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聚酰亚胺连续相由两步法制备,分为化学酰亚胺化或热酰亚胺化,其中:所述化学酰亚胺化为取等当量二胺单体与二酐单体溶解于溶剂后-5-10℃反应8-24h制备聚酰胺酸前驱体,恢复室温后加入催化剂、脱水剂反应4-12h形成聚酰亚胺,经过沉淀、过滤、索氏抽提得到聚酰亚胺连续相;所述热酰亚胺化为在带有分水器反应釜中加入等当量的二胺单体与二酐单体溶解于溶剂后-5-10℃反应8-24h制备聚酰胺酸前驱体,恢复室温后加入催化剂与甲苯,180-200℃反应4-12h形成聚酰亚胺,经过沉淀、过滤、索氏抽提得到聚酰亚胺连续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亚胺为以下结构中一种或多种:
式中n=100-30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所述聚酰亚胺连续相的溶剂为氯仿、N,N’-二甲基甲酰胺、间甲酚、N-甲基吡咯烷酮中一种或多种,催化剂为吡啶、异喹啉、三乙胺中一种或几种,脱水剂为乙酸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聚酰亚胺连续相溶解于溶剂中制备固含量为10-20wt%铸膜液,加入超支化微孔聚酰亚胺分散相并通过超声均匀分散;经过除泡处理后浇注于无尘玻璃板上,通过刮涂法、流延法或旋涂法成型后,干燥待溶剂挥发形成“全聚酰亚胺”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超支化微孔聚酰亚胺分散相负载量在“全聚酰亚胺”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中为1-30wt%。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涂法、流延法或旋涂法成型膜厚400-600μm,然后放入80-160℃真空烘箱干燥待溶剂挥发,形成“全聚酰亚胺”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最后放入去离子水中薄膜自动剥离,60-120℃鼓风干燥箱干燥,膜厚10-80μm。
6.权利要求1-5任一权利要求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全聚酰亚胺”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
7.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聚酰亚胺”混合基质气体分离膜在CO2/CH4、CO2/N2、H2/CO2、H2/CH4、O2/N2分离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141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