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091160.3 | 申请日: | 2020-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1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 发明(设计)人: | 郭道传;王必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赛尔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147 | 分类号: | H01M50/147;H01M50/30;H01M50/627;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侯腾腾 |
| 地址: | 211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封口 板用注液孔 防护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防爆阀,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正极结构,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负极结构,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防护装置,所述防爆阀包括防爆孔,所述防爆孔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弹性体防护片,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开设有防爆孔,所述上盖本体的外壁接触有弹性体防护片。该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通过上盖本体的设置,结构简单,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分别水平延伸至上盖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侧边,增加了锂电池的电极性能,同时具有较好的防爆性能,安全性高,能够完全避免锂电池过充时的爆炸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消耗问题的凸显,锂离子电池由于其绿色环保的特点,其应用已经在移动设备、便携通信设备以及汽车、轨道交通、电动自行车等动力领域,发展前景巨大。
传统电池上盖处设有注液孔,在干燥间中完成注液后,注液孔不封住,然后在干燥间中进行开口状态的充放电,待反应产生的气体排出后,再进行注液孔的密封。由于在此过程中,电池始终处于内部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状态,而干燥间的水含量最低控制在1%以内,这样严重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寿命等品质,同时干燥房的除湿消耗大量能源,不利于广泛地在生产中应用。
锂电池具有电压高、寿命长、能量密度高、轻便等优点,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其安全性比其他二次电池要差,当动力锂电池过充时,其内部电解液等材料会裂解产生气体,使得电池外壳鼓涨破裂,让氧气进去与堆积在负极表面的锂离子反应,进而发生爆炸,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具备便于防护注液孔、较好的防爆性能等优点,解决了注液孔没有防护功能、防爆性能不好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包括上盖本体,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防爆阀,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正极结构,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负极结构,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防护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防爆阀包括防爆孔,所述防爆孔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弹性体防护片,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开设有防爆孔,所述上盖本体的外壁接触有弹性体防护片。
进一步的,所述正极结构包括正极座,所述正极座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一塑料垫圈,所述正极座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铝柳钉,所述正极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正极极柱,所述正极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正极连接片。
进一步的,所述负极结构包括负极座,所述负极座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第二塑料垫圈,所述负极座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铝柳钉,所述负极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负极极柱,所述负极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负极连接片。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装置包括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橡胶塞,所述密封套的顶部外壁活动连接有注液孔本体,所述密封套的外壁固定连接有环形挡片。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本体的内部开设有注液孔本体,所述正极座的大小和负极座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一铝柳钉的数量有四个,且每个第一铝柳钉的大小相同,所述第一铝柳钉的大小和第二铝柳钉的大小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该锂电池封口板用注液孔防护结构,通过上盖本体的设置,结构简单,正极连接片和负极连接片分别水平延伸至上盖本体长度方向的两侧边,增加了锂电池的电极性能,同时具有较好的防爆性能,安全性高,能够完全避免锂电池过充时的爆炸现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赛尔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赛尔电池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11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