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半地埋式保温防渗蓄水池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90614.5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91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陈绪刚;孙宇彤;杨科;何九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11/00 | 分类号: | E03B11/00;E03B7/09;E03B11/14;E04H7/02;E04H7/04;E04H7/06;E04H7/18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高俊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温 防渗 蓄水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地埋式保温防渗蓄水池,包括水池结构体系、保温体系以及防渗体系;所述水池结构体系包括用于形成蓄水池侧壁的悬臂式挡水墙以及钢结构屋盖;所述保温体系包括夹芯板,所述夹芯板从钢结构屋盖外表面延伸至悬臂式挡水墙外侧表面;所述防渗体系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覆盖蓄水池池壁及池底。通过蓄水池的结构设计解决大型蓄水池施工成本高,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难题,提供一种半地埋式保温防渗蓄水池,能够适应高寒高海拔地区的保温需求,并解决大型蓄水池施工成本高,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难题,且蓄水池结构安全以及经济性也可得到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水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半地埋式保温防渗蓄水池。
背景技术
高寒高海拔地区特指海拔在1500m以上的区域,在该区域,由于建筑和市政功能的要求,需要修建蓄水池,为了防止冬季结冰,蓄水池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同时水池还需要防渗。在高寒高海拔地区为了满足水池保温防渗的要求,目前常见的蓄水池结构包括如下两种:
1)采用全地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板覆土深度不小于设计冻深。混凝土采用抗渗混凝土,可满足自防水要求;顶板覆土深度不小于设计冻深,即通过覆土满足保温要求,保证冬季不结冰。
该种结构蓄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全地埋式结构,开挖回填量大,水池高度较大时,基坑深度大,需采取支护措施,工程费用高;现场混凝土浇筑工程量大,不适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施工工期较长,混凝土浇筑质量也较难控制;当蓄水池平面尺寸较大时(长宽不小于50m时),由于防渗、保温的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工程费用高。
2)采用半地埋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主体结构外露在地面以上。混凝土采用抗渗混凝土,可满足自防水要求;池壁外侧设置保温层,通过增设保温层满足保温要求,保证冬季不结冰。
该种结构蓄水池,采用钢筋混凝土半地埋式结构,池外壁增设外保温,现场混凝土浇筑工程量大,不适于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特殊环境,施工工期较长,混凝土浇筑质量也较难控制;当蓄水池平面尺寸较大时(长宽不小于50m时),由于防渗、保温的要求,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工程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大型蓄水池施工成本高,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难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地埋式保温防渗蓄水池,能够适应高寒高海拔地区的保温需求,并解决大型蓄水池施工成本高,施工质量难以控制的难题,且蓄水池结构安全以及经济性也可得到保证。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半地埋式保温防渗蓄水池,包括水池结构体系、保温体系以及防渗体系;所述水池结构体系包括用于形成蓄水池侧壁的悬臂式挡水墙以及钢结构屋盖;所述保温体系包括夹芯板,所述夹芯板从钢结构屋盖外表面延伸至悬臂式挡水墙外侧表面;所述防渗体系包括防渗膜,所述防渗膜覆盖蓄水池池壁及池底。
在本方案中,蓄水池为半地埋式蓄水池,悬臂式挡水墙半埋于地下,埋设深度大于等于设计冻深,避免高寒地区冻土带来的影响。本蓄水池利用悬臂式挡水墙形成蓄水池侧壁,并设置钢结构屋盖,形成整体的蓄水池结构。并在蓄水池结构外表面设置夹芯板,夹芯板从钢结构屋盖外表面延伸至悬臂式挡水墙外侧表面,且夹芯板的埋深大于等于设计冻深,通过夹芯板的结构设计形成蓄水池的保温体系;并采用防渗膜覆盖蓄水池池壁及池底,形成蓄水池的防渗体系。
优选的,防渗膜为HDPE防渗膜。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蓄水池防渗体系还包括防渗池底结构,防渗池底结构从下至上的依次为素土层——钠基防水毯层——防渗膜,通过防渗池底结构设计,进一步加强了蓄水池防渗体系的防渗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技术方案,蓄水池的水池结构体系还包括多个设置于水池底部用于支撑钢结构屋盖的池内钢柱,池内钢柱埋深不小于设计冻深,避免高寒地区冻土带来的影响,池内钢柱间的间隔为25~30m,通过设置池内钢柱支撑钢结构屋盖,保证蓄水池结构的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906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废垃圾衍生燃料成型系统
- 下一篇:一种物流基站易损易碎品智能码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