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纹识别模组及其显示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88816.6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63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洲;牛小艳;熊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V40/13 | 分类号: | G06V40/13;G06F3/041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何志军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识别 模组 及其 显示 面板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显示面板。本申请通过将指纹识别模组设置为M*N个分区,每一分区的指纹识别区域中的每一光学传感器通过独立的薄膜晶体管控制以实现指纹识别解锁,而将每一分区的触控区域的光学传感器并联后通过一薄膜晶体管控制以实现触控功能,从而实现减少内嵌触摸屏中增加光电二极管制程,同时减少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驱动的数量,进而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现有显示装置如智能手机等,指纹识别传感器通常放置在菜单键(home键)位置。随着全面屏的到来,显示屏四周边框越来越窄以及home键的取消,手机背面或者侧面放置指纹识别传感器成为中间过渡方案,置于显示屏下或者屏内将是指纹识别发展的一大趋势。
随着智能手机及平板的发展的需求,指纹识别技术也成了手机终端的一大卖点;而光学式指纹识别技术也是目前各大手机终端的需求。
目前,光学指纹识别均搭载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屏,光学传感器设于OLED屏下,光学传感器通过准直器成像。
目前基于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的内嵌(in-cell)触摸屏一般是自容式的内嵌触摸屏(在内嵌触摸屏中增加光电二极管制程,通过电容传感器实现显示、触控以及指纹解锁等功能),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一般通过加入光学传感器实现显示、触控以及指纹解锁等功能。
常用的触控与显示驱动器集成(Touch and Display Driver Integration,TDDI)产品设计中,制程繁琐、驱动数量多,成本较高。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指纹识别模组及其显示面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及其显示面板,以解决在内嵌触摸屏中增加光电二极管制成,通过电容传感器实现显示、触控以及指纹解锁等功能时,造成的制程繁琐、驱动数量多,成本较高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识别模组,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设于一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所述指纹识别模组设有M*N个分区,M、N均为大于1的整数,M代表水平分区数量,N代表垂直分区数量,每一所述分区包括一指纹识别区域和一触控区域,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包括多个像素电路,每一所述像素电路均包括电性连接的第一薄膜晶体管和相应的第一光学传感器,所述触控区域包括多个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二光学传感器,所述多个第二光学传感器均与所述触控区域的一第二薄膜晶体管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触控区域环绕设置于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四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性连接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性连接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所述第一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性连接至所述第一光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性连接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扫描线,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源极电性连接至所述显示面板的数据线,所述第二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电性连接至所述多个第二光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指纹识别区域和所述触控区域分别通过所述显示面板中不同的GOA电路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指纹识别模组的水平分区的数量M与所述GOA电路中的启动控制信号线STV的数量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88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