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商业铝箔产生微孔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83839.8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68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丁克强;赵棉;陈家晟;张冬月;石赋娟;李博霞;曲润玲;周兰俊;王庆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25F3/04 | 分类号: | C25F3/04;H01M4/80;H01M4/66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0 | 代理人: | 董金国 |
地址: | 050024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商业 铝箔 产生 微孔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铝箔产生微孔的方法,过程包括:配制由H2SO4、Na2SO4和苯胺所构成的溶液,之后向该溶液中加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形成含离子液体的电解质溶液,采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和三电极体系,利用循环伏安法,将电位扫描速度控制为20~100 mV/s,而电位窗口设置在‑0.8~1.1 V的区间内,循环扫描的圈数为10~100圈,之后将铝箔取出在室温下干燥,即可得到表面有孔径30~500μm微孔的铝箔。本发明中铝箔微孔的直径可根据电位窗口、离子液体的量、循环扫描圈数等参数的不同进行有效调控,且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适合规模化生产。本发明所制备的微孔铝箔在微电子器件等领域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铝箔产生微孔的方法,特别是在离子液体存在的电解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使商业铝箔产生微孔的方法,属于能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铝箔具有较好的柔韧性、较高的电导率和较低廉的价格,在众多电器、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铝箔通常作为集流体,起到承载电活性材料和传输电子的双重作用。在介孔材料技术领域,采用有微孔的铝箔可实现油与水混合物的有效分离和收集。目前使商业铝箔产生微孔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即通过高精密的仪器设备在铝箔表面刻画出微孔,显然这种方法很难达到纳米和微米的尺度。同时,这种方法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费用昂贵,不适合规模化生产。化学方法一般则是通过铝箔与酸或碱进行化学反应,通过化学腐蚀产生微孔,制备过程中需要对酸的用量、浸泡时间等条件进行严格控制,较难操作,同时若想使孔的直径达到纳米或微米的尺度,必须借助纳米或微米的模板才可以实现。另外,由于铝箔表面性能的均一性,很难在铝箔表面产生分散开的微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商业铝箔产生微孔的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
具体的,本发明给出的使商业铝箔产生微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材料的准备
硫酸溶液;硫酸钠溶液;苯胺;离子液体;商业铝箔;
(2)电化学制备所需仪器和材料的准备
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盐桥;饱和甘汞电极;铂片电极;
(3)样品的制备
首先用蒸馏水配制100mL包含H2SO4、Na2SO4和苯胺的溶液,此溶液中H2SO4的浓度在0.5~1.0 mol/L、Na2SO4的浓度在0.1~0.8 mol/L、苯胺的浓度为0.4 mol/L,之后向该溶液中加入0.5~2 g 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形成含离子液体的电解质溶液;
(4)微孔制备
采用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和三电极体系,其中三电极体系是以商业铝箔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片电极为对电极构成的三电极体系,采用循环伏安法,将电位扫描速度控制为20~100 mV/s,电位窗口设置在-0.8~1.1 V的区间内,循环扫描的圈数为10~100圈,之后将铝箔取出在室温下干燥,即可得到表面孔径30~500 μm的微孔铝箔。
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利用本发明可使铝箔的表面产生微孔,且孔的直径可根据电位窗口、循环扫描圈数以及离子液体量的多少进行调节,实现了孔径的有效调控。此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为铝箔在微器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具有潜在商业价值。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师范大学,未经河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38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