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间接效益的能源设备协同效益货币化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1949.0 | 申请日: | 2020-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00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任洪波;黄禾;吴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10/06 | 分类号: | G06Q10/06;G06Q30/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间接 效益 能源 设备 协同 货币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间接效益的能源设备协同效益货币化评价方法,包括:分析分布式能源设备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得到各级效益指标,构建分布式能源设备协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直接市场法得到分布式能源系统能源费用削减值,完成针对直接经济效益的货币估值;基于区域环境、室内舒适度、区域波及效应、风险规避效应及普及启发效应,利用非市场价值评估法对间接效益指标进行货币估值;根据分布式能源设备的货币化协同效益与货币化总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完成评价。本发明丰富、细化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各效益指标,能够促进分布式能源的商业发展及促进实现区域能源系统环境可持续发展,并能够更直观地看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具体量值、占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布式能源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间接效益的能源设备协同效益货币化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立足于品味对口、梯级利用理念的(冷)热电联产系统受到广泛关注,进而成为分布式能源发展初期的主要形态,进入本世纪以来,分布式能源被赋予新的使命,从传统化石能源驱动系统扩展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并进而形成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的大潮下,分布式能源通过跨界融合形成了以综合能源、能源互联网等理念为代表的能级提升。
但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业界现实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除了广泛讨论的气价、热价、设备国产化等问题外,分布式能源价值的低估化、片面化、局限化也可能是制约其推广的一大要因,作为城市能源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分布式能源系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共性,其成功实施除可获得以能源费用削减为主体的直接经济效益外,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舒适度提升、能源稳定持续供应等产生的更深远的间接效益亦不容忽视,这部分间接效益相当可观,其明晰化可以显著提升分布式能源系统的社会公益度,从而进一步促进项目实施;反之,则会导致对能源系统实施价值的片面认识,缺乏整体效益的客观评价,从而制约其商业化推广和应用,因此,有必要建立包括直接效益(Energy benefits)和间接效益(Non-energy benefits)在内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协同效益(Co-benefits)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全面评价其附加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评价大多着眼于能耗费用削减为主体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碳减排、SOx减排等直观环境效益,而对系统产生的其他间接社会效益,由于其缺乏可直接衡量的市场价值,难以定量化评价,尚停留在概念的界定与定性分析层面,未能纳入标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在内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协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旨在重构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价值评估架构,在此基础上,针对难以量化的间接效益,通过引入非市场价值评估方法,构建货币化评估模型,确立基于货币化价值的一元化价值体系。最后,基于对分布式光伏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两类典型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案例分析,确认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分布式能源设备效益评价中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分析分布式能源设备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得到各级效益指标,构建分布式能源设备协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所述体系,利用直接市场法得到所述分布式能源设备能源费用削减值,完成针对所述直接经济效益的货币估值;基于区域环境、室内舒适度、区域波及效应、风险规避效应及普及启发效应,利用非市场价值评估法对所述间接效益指标进行货币估值;根据所述分布式能源设备的货币化协同效益与货币化总成本,分析成本效益,完成评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194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G06Q 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数据处理系统或方法;其他类目不包含的专门适用于行政、商业、金融、管理、监督或预测目的的处理系统或方法
G06Q10-00 行政;管理
G06Q10-02 .预定,例如用于门票、服务或事件的
G06Q10-04 .预测或优化,例如线性规划、“旅行商问题”或“下料问题”
G06Q10-06 .资源、工作流、人员或项目管理,例如组织、规划、调度或分配时间、人员或机器资源;企业规划;组织模型
G06Q10-08 .物流,例如仓储、装货、配送或运输;存货或库存管理,例如订货、采购或平衡订单
G06Q10-10 .办公自动化,例如电子邮件或群件的计算机辅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