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药废水生化系统人工活性污泥及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80282.2 | 申请日: | 2020-10-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9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 发明(设计)人: | 苏强;邹晓凤;赵伟;祁振;马坤;谭心;王建国;李秋城;憨化景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12;C12N11/14;C12R1/11;C12R1/10;C12R1/38;C12R1/01;C12R1/645;C02F103/34 | 
| 代理公司: | 济南竹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0 | 代理人: | 朱家富 | 
| 地址: | 250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药 废水 生化 系统 人工 活性污泥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制药废水生化系统人工活性污泥,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炭载体、水性聚氨酯纤维、水不溶性多糖以及负载于活性炭载体表面的微生物菌群,其中,活性炭60~70重量份,水性聚氨酯纤维0.1~0.2重量份,水不溶性多糖0.2~0.5重量份,微生物菌液30~40份,微生物菌液浓度为5.0~8.0×108 cfu/mL,所述水不溶性多糖从白腐菌中提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活性污泥,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载体为木质活性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工活性污泥,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载体为椰壳活性炭粉末,粒径100~300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活性污泥,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聚氨酯纤维直径为0.5~1μm,长度为50~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活性污泥,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于载体表面的微生物菌群包括,脱氮嗜脂环物菌、微丝菌、硝化螺菌、亚硝化单胞菌、白腐菌、水生丛毛单胞菌、假单胞菌、莱茵海默氏菌、巨大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菌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活性污泥,其特征在于,脱氮嗜脂环物菌(0.8~1.2)×108cfu/mL、微丝菌(1.8~2.2)×107cfu/mL、硝化螺菌(0.8~1.2)×106cfu/mL、亚硝化单胞菌(0.8~1.2)×106cfu/mL、白腐菌(4.8~5.2)×106cfu/mL、水生丛毛单胞菌(4.8~5.2)×108cfu/mL、假单胞菌(4.8~5.2)×109cfu/mL、莱茵海默氏菌(1.8~2.2)×107cfu/mL、巨大芽孢杆菌(0.8~1.2)×109cfu/mL、地衣芽孢杆菌(0.8~1.2)×109cfu/mL。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人工活性污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60~70重量份活性碳粉与0.1~0.2重量份水性聚氨酯纤维混合均匀;
(2)用95%工业酒精溶解0.2~0.5重量份水不溶性多糖,并喷洒于混合载体表面,翻拌均匀并晾干;
(3)将30~40重量份微生物菌液与步骤(2)所得载体混合,得到含水率为30~40%的松散粉末状固体,即为制药废水生化系统人工活性污泥,低温密闭保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人工活性污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低温指的是4℃。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人工活性污泥或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备的人工活性污泥在处理含酰胺类除草剂的制药废水中的应用。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人工活性污泥或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备的人工活性污泥在处理含乙草胺除草剂废水中的应用。
11.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人工活性污泥或权利要求7~8任一项所述方法制备的人工活性污泥处理制药废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人工活性污泥投加于曝气生化系统中,按生化池有效容积投加,投加量为6000~8000mg/L,投加一周内系统不进水排水;
(2)投加初期每日向系统中投加10%的发酵面粉溶液,投加量200mg/L,连续投加一周,以激活人工活性污泥中投加的微生物系统;
(3)一周后开启活性污泥回流系统,污泥回流比设置为100%~200%,并在好氧池工段后增加污泥消解池,生化系统运行条件为:水解酸化池停留12h,好氧池停留48h,溶解氧控制在2.0~5.0mg/L,二沉池污泥进入污泥消解池中,溶解氧控制在0.5~2mg/L,停留时间为72h,依靠活性污泥的自身消解作用消解生化系统产生的多余的新生污泥;投加人工活性污泥后的系统运行期间,除预处理阶段排放化学污泥以外,生化系统将不再排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0282.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原卤用锂提取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拉丝模烧结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