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螺杆式连续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挤出头及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74956.8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7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强;陈晓佳;杜俊斌;赵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64/118 | 分类号: | B29C64/118;B29C64/209;B33Y3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邓潮彬;黄培智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螺杆 连续 纤维 增强 材料 打印 出头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螺杆式连续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挤出头及使用方法,该3D挤出头包括基架,基架上安装有平行设置的连续纤维耗材打印头以及热塑性耗材打印头;连续纤维耗材打印头包括螺杆导料套管和导料螺杆,螺杆导料套管内部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内安装有导料螺杆,螺杆导料套管的末端收窄形成打印头,螺杆导料套管的侧壁设有开孔,开孔用于连续纤维耗材进入第一腔体内;基架上还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导料螺杆的一端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连续纤维耗材采用螺杆式送料机构送进,避免柔性的连续纤维耗材送进过程中刚性不足导致的移动距离误差,大大提高了送料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熔融沉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螺杆式连续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挤出头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3D打印(3DP)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而现有技术中并未使用连续纤维增强材料,连续纤维增强材料是一种柔性的线材,一般以丝状呈现,其具有高模量、高强度、低比重、耐磨损等优异特性,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以及民用工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连续纤维增强材料成型工艺有热压成型、RTM成型、缠绕成型、拉挤成型、层压成型等,对推动连续纤维增强材料的发展应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缺点无法克服,例如大部分成型工艺需要专用的模具,成型过程复杂且加工成本高,很难实现复杂结构件的快速制造,大大限制了连续纤维增强材料的应用范围。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复杂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快速生产成为可能,3D打印技术所具有的操作简单、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给连续纤维增强材料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目前针对连续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工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现有连续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技术方案,基本都是利用滚动轮来输送打印材料,但是由于连续纤维增强材料是一种柔性的线材,通过滚动轮输送容易出现由于材料刚性不足而变形,最终导致线材送进出现误差甚至失败,大大影响了送料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2、在热塑性材料和连续纤维增强材料混合送料打印时,由于纤维增强材料的物理特性,喷嘴往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堵塞,需要疏通或更换才能继续进行打印做工,十分不便。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螺杆式连续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挤出头及使用方法,主要解决以主从动轮机构作为连续纤维耗材挤出的动力来源导致打印稳定性差、精度不足以及连续纤维增强材料和热塑性耗材混合打印过程中喷嘴容易堵塞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螺杆式连续纤维增强材料3D打印挤出头,包括基架,所述基架上安装有平行设置的连续纤维耗材打印头以及热塑性耗材打印头;
所述连续纤维耗材打印头包括螺杆导料套管和导料螺杆,所述螺杆导料套管内部具有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安装有导料螺杆,所述螺杆导料套管的末端收窄形成打印头,所述螺杆导料套管的侧壁设有开孔,所述开孔用于连续纤维耗材进入所述第一腔体内;
所述基架上还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所述导料螺杆的一端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架包括第一平面板和第二平面板,两平面板至少有一边相连接且两平面板沿该连接边呈直角设置,所述第一平面板上设置有所述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平面板上设置有所述螺杆导料套管,所述第二平面板与所述螺杆导料套管的连接处为所述第一腔体的顶端入口,所述第一腔体的顶端入口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的正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平面板还设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开孔同轴,所述第二腔体内设有导料管,所述导料管的一端与所述开孔连接,所述导料管用于引导连续纤维耗材沿导料管进入第一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科院广州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49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流系统和直流监控系统
- 下一篇:一种消防安全学习用模拟烟雾逃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