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造山带区域高温水热地热田的方法及识别仪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73853.X | 申请日: | 2020-10-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8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 发明(设计)人: | 张天宇;蒋恕;李醇;霍康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E21B4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 地址: | 43007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造山带 区域 温水 地热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地热资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识别造山带区域高温水热地热田的方法及识别仪,根据地表热显示对地热田的类型进行初步判定,再通过重磁异常和断层特征再次确认地热田类型并初步圈定适合水热发电的地热田范围;根据大地热流值以及地温计测温数据,再次确认适合水热发电的地热田范围;对储层及盖层岩性进行定性分析,结合大地电磁所测得电阻率,确定适合水热发电的地热田范围。本发明将从地表热显示、重磁异常、大地热流值、断层的发育情况、地温计测温以及储盖层情况对高温水热型地热田进行判别,提出可行的判别指标,为勘探适合水热发电的高温水热型地热田提供参考与帮助。本发明提供的量化判别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热资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识别造山带区域高温水热地热田的方法及识别仪。
背景技术
在新能源战略背景下,地热资源以其绿色、储量大、分布广、稳定性好、利用系数高的特点,在现今可利用的清洁能源中具有相当强的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地球内部的整体热量约为已知全球煤炭总储量的1.7亿倍,其中,实际可利用的热量相当于4948万亿吨标准煤。
目前,在全球能源框架中,地热能占比不高,但是地热能的利用系数为最高,可达0.72。世界上地热资源利用率排前十名的国家年利用热容量11675MW,24个建立地热发电站的国家总装机容量达到10751MW。目前已探明的地热资源较为丰富,可占世界地热资源总量的7.9%。
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中,主要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产生的青藏高原以及非洲板块、阿拉伯板块和安纳托利亚板块碰撞产生的土耳其高原山地区,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其成为现今世界上构造运动最激烈、强震活动最集中、水热活动最密集的地域之一。据统计,西藏地区高温地热系统(温度≥150℃)共57个,蕴藏地热能为86EJ,发电潜力为1.92GWe,土耳其截止到2010年已发现227块地热田,近2000处高温泉点,水热型发电潜力约为4.50GWe,发电潜力巨大。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技术中,地热田开发程度较低,对高温水热型地热田缺乏深入分析,未能形成一套判别指标,浪费精力于探查适合水热发电的区域。
(2)高温水热型地热田勘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获得较为详细的地质情况,如地表热显示、断层发育情况、重磁异常和岩层岩性、电性等,但是在以往对地热田进行分析时使用的指标比较单一,没有进行各个指标之间的联合分析,从而使得确定的地热田范围较广,准确率较低。
(3)高温地热发育区为负磁力异常,但并非所有磁力负异常区都是适合水热发电的区域,需要结合断层发育特征、重力异常、大地热流值以及地温计测温等情况综合分析。但现阶段,学者们多数仅仅将重磁异常情况与大地热流值、地温计测温结合圈定地下高温流体,未将地热田内地表热显示、断层发育、储盖组合等地质特征与重磁异常和大地热流值结合起来,这样圈定的地热田范围,可能由于储层品质较差或者盖层保温效果不好而没有较大的经济价值。
(4)在现有技术中,地热田的判定方法仅适用于某一沉积盆地的中低温地热田,或者是某一区域的高温地热田,没用形成一种适用性较强的判定方法。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
目前,对高温水热型地热田勘探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所能获得的判定指标较多,但是选择使用某种单一的指标对地热田进行判定时会使判定的准确率较低。采用多个指标联合的形式对地热田进行判定可以提高对地热田进行判定的准确率,但是在运用多个指标进行判定时,需要对指标的进行选择,即需要考虑合适的指标组合,尽可能的圈定较为准确的适合水热发电的地热田范围,又要考虑可行性,指标尽量选择成熟技术手段所得或者是成本较低的勘测手段所得。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38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