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70031.6 | 申请日: | 2020-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8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 发明(设计)人: | 戴照峰;张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1/22 | 分类号: | C02F1/22;C02F103/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黄雪 |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溶液 除湿 海水 淡化 装置 | ||
1.一种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制取低含湿量空气的溶液除湿系统、冷却空气及加热稀溶液的热泵系统和用于海水蒸发冷冻淡化的海水蒸发冷冻系统;
所述溶液除湿系统包括用于溶液再生的再生器(27)和用于空气除湿的除湿器(16),所述再生器(27)利用所述热泵系统中冷凝器(31)释放的热量生成浓溶液,浓溶液再到所述除湿器(16)中与空气进行传热传质,从而制取低含湿量的空气,再利用所述热泵系统中蒸发器(30)释放的冷量,制成低温低含湿量的空气;所述低温低含湿量的空气与经过所述海水蒸发冷冻系统预冷后的海水在蒸发冷冻室(14)内进行传热传质,使海水在蒸发冷冻室(14)中结成冰晶;
所述溶液除湿系统还包括储液器(25)、第一换热器(21);所述再生器(27)内的溶液由溶液出口输出,依次经储液器(25)、第一换热器(21)后,由所述除湿器(16)溶液入口输入,在所述除湿器(16)内与空气传质传热后,由除湿器(16)溶液出口输出,再依次经所述储液器(25)、热泵系统的冷凝器(31)后,输入到所述再生器(27)的溶液入口;
除湿器(16)内的空气与溶液传质传热后,流经所述热泵系统的蒸发器(30)换热后,输送到所述蒸发冷冻室(14)中,蒸发冷冻室(14)空气出口与除湿器(16)空气入口相连,形成循环回路;
所述海水蒸发冷冻系统还包括洗涤分离器(12)、融冰槽(10)和第二换热器(4);海水通过管道通入所述第二换热器(4)中,所述第二换热器(4)海水出口与所述融冰槽(10)的海水入口相连,融冰槽(10)海水出口与所述蒸发冷冻室(14)的海水入口相连;
蒸发冷冻室(14)的冰晶出口与洗涤分离器(12)的冰晶入口连接,洗涤分离器(12)的冰晶出口与融冰槽(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储液器(25)采用管壳式结构,储液器(25)壳侧的溶液进口与所述再生器(27)溶液出口连接,储液器(25)管侧的溶液进口与所述除湿器(16)的溶液出口连接;在所述储液器(25)管侧的溶液进口与所述除湿器(16)的溶液出口相连的管路上,还连接有储液罐(18);第一换热器(21)为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溶液走管侧,壳侧与外部冷却水系统(2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除湿器(16)内设有填料板,填料板上方设有与除湿器(16)的溶液入口连通的分散器,除湿器(16)内溶液流向和空气流向为逆流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再生器(27)还与外部环境空气输送系统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4)采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两个管体,第二换热器(4)的第一管体一端与蒸发冷冻室(14)的盐水出口连接,另一端与外部环境连通,第二换热器(4)的第二管体一端与融冰槽(10)的淡水出口连接,另一端与淡水储水箱(6)的入水口连接,储水箱(6)的出水口与所述洗涤分离器(12)的入水口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换热器(4)的第一管体一端与蒸发冷冻室(14)的盐水出口相连的管路上设有接口,所述接口与所述洗涤分离器(12)的盐水出口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基于溶液除湿的海水淡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热泵系统包括所述冷凝器(31)和所述蒸发器(30),还包括节流阀(29)和压缩机(32),所述压缩机(32)出口与冷凝器(31)入口相连,冷凝器(31)入口与节流阀(29)入口相连,节流阀(29)出口与蒸发器(30)入口相连,蒸发器(30)出口与压缩机(32)入口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003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