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4911.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60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吴风云;向东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10K59/121 | 分类号: | H10K59/121;G09G3/3225;H10K59/122;H10K59/123;H10K59/131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王文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过渡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包括有效透光区和位于有效透光区周侧的换线区;第一发光元件,排布于第一显示区;第一像素电路,排布于过渡显示区;以及连接线,将位于有效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连接线包括第一金属线段和透光线段,第一金属线段与第一像素电路连接,透光线段与第一发光元件连接,第一金属线段延伸于过渡显示区并伸入换线区,透光线段延伸于有效透光区并伸入换线区,第一金属线与透光线段在换线区相互连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提高显示面板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的均一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包括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中,对具有更优视觉体验的高屏占比的追求已成为当前显示技术发展的潮流之一。
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例,在目前的全面屏方案中,显示面板的一部分显示区复用为感光元件的集成区。此时,该部分显示区透光率较高,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感应元件的感光元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的该部分显示区的背部,光线能够穿过该部分显示区到达感光元件,实现前置摄像、红外感应等相应的功能。
在上述方案中,为提高部分显示区的透光能力,通常将用于该部分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像素电路置于其它部分显示区中,并且将两者通过透光的导线电连接,此时两部分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亮度会有差异,造成显示亮度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提高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的均一性。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和过渡显示区,过渡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至少部分包围第一显示区和过渡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包括有效透光区和位于有效透光区周侧的换线区;第一发光元件,排布于第一显示区;第一像素电路,排布于过渡显示区,第一像素电路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发光;以及连接线,将位于有效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其中,连接线包括彼此电连接的第一金属线段和透光线段,第一金属线段与第一像素电路连接,透光线段与第一发光元件连接,其中,第一金属线段延伸于过渡显示区并伸入换线区,透光线段延伸于有效透光区并伸入换线区,第一金属线与透光线段在换线区相互连接。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根据前述一方面的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第一显示区包括有效透光区和位于有效透光区周侧的换线区。第一显示区排布有第一发光元件,使得第一显示区既能透光也能显示,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像素电路设置于过渡显示区,减少了有效透光区中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有效透光区的透光率,当有效透光区的背部集成感光元件以实现屏下感光元件的集成时,有效透光区能够满足感光元件对显示面板透光率的更高要求。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通过连接线将位于有效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与对应的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其中,连接线包括彼此电连接的第一金属线段和透光线段,第一金属线段延伸于过渡显示区并伸入换线区,透光线段延伸于有效透光区并伸入换线区,第一金属线与透光线段在换线区相互连接。通过将连接线分段设置,将其在有效透光区的部分配置为透光线段,保证有效透光区具有足够的透光率,将连接线在过渡显示区的部分配置为金属线段,降低连接线整体的电阻负载,从而降低因电阻负载引起的第一发光元件发光亮度的衰减,使得第一显示区的发光亮度与第二显示区及过渡显示区的发光亮度更接近,提高显示面板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的均一性。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49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