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芨种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9964.5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9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仕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布依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A01B79/02;A01B79/00;C09K17/14;C05G3/80;C05G3/60;C05G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鼎宏恒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8 | 代理人: | 王德伟 |
地址: | 562400 贵州省黔***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芨 种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芨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土整地:S2:选种种植,S3:田间管理,S4:病虫防治,加强田间通风排水,定期使用多菌灵或百菌清防治根腐病,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黑斑病,使用多菌灵、百菌清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叶斑灰霉病,用晶体敌百虫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撒放田间诱杀蝼蛄、地老虎;S5:采收。本发明采用的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土壤的微生物,防治土壤中的土传病害细菌;加强田间通风排水防治,抑制真菌和细菌繁殖,预防白芨根腐病、黑斑病及叶斑灰霉病;另外,放置毒食诱杀地下害虫,并通过药物针对性防治病害,少量使用药物即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提高白芨的药材产量和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芨种植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白芨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白芨,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地螺丝、白鸡娃、白根、羊角七。
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白芨种植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白芨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土整地:选择环境阴湿、光照较少、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沙粒土壤地块为栽培土,在栽培土上施加有机肥和土壤改良剂,并对栽培土进行翻耕,并将有机肥覆盖在土壤中,翻晒15~20天,在栽种前,再浅耕1次,做成宽1~1.5米的高畦栽种;
S2:选种种植,选用中等大小、芽头多、无伤无病的白芨块茎栽种,或将块茎切块栽种,或采用种苗移植法栽种,栽种时用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润块茎或种苗基部,种后覆土,然后盖上一层秸秆;
S3:田间管理,定期进行垄间中耕浅锄去除田间杂草,在每次中耕除草后使用抗菌肥追肥一次,保持土壤湿润,天旱时早晚各浇水一次,雨水较多的季节及时挖沟疏水,每间隔20-25天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定期穴施钙镁磷肥或火土灰;
S4:病虫防治,加强田间通风排水,定期使用多菌灵或百菌清防治根腐病,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防治黑斑病,使用多菌灵、百菌清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治叶斑灰霉病,用晶体敌百虫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撒放田间诱杀蝼蛄、地老虎;
S5:采收,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挖取块茎,贮藏。
优选的,所述土壤改良剂由蚯蚓粪和其质量0 .5-0 .6%的复合菌剂混合组成。
优选的,所述复合菌剂为液体菌剂,其中含有绿色木霉菌、链霉菌,绿色木霉菌的活性菌数为6-8×106cfu/ml,链霉菌的活菌数为3-4×108cfu/ml。
优选的,所述有机肥包括腐熟家禽肥30-40份、豆饼15-30份,菌渣20-30份、麦麸10~20份,钙5-10份、锰1-5份、硼酸1-5份。
优选的,所述抗菌肥按重量份计由以下原料制成、6-7份雷公藤、3-4份瑞香狼毒、5-6份苍耳、3-4份白头翁、5-6份甘草、1-2份连翘、40-50份腐殖酸、15-20份膨润土、20-30份硝酸钾、15-20份过磷酸钙。
优选的,还包括间作,在行间间种蔬菜作物。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土壤的微生物,防治土壤中的土传病害细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布依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布依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99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并行计算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基于甘蔗渣废弃物的栽培基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