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复位滑动旋转型摩擦耗能减震支座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8959.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雷斌;漆良涛;肖安明;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19/04 | 分类号: | E01D19/04;E01D101/30 |
代理公司: | 南昌青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23 | 代理人: | 唐棉棉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位 滑动 旋转 摩擦 耗能 减震 支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复位滑动旋转型摩擦耗能减震支座,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工字形钢板、第一钢弹簧、第二钢弹簧、摩擦筒环、摩擦层、圆环形滑块、楔块、活动板和圆柱形限位块,通过将钢弹簧与摩擦筒环进行连接,圆环形滑块与摩擦筒环的大面积摩擦以及圆环形滑块的旋转,消耗能量,并实现圆环形滑块和活动板的自复位。本发明可在发生地震时,通过底座内部圆形凹槽内产生相对滑动,并通过滑动摩擦来消耗能量,同时可使结构发生阻尼振动使结构更加安全;圆环形滑块在滑动时向内部运动压缩活动板,活动板反过来将力偶作用在圆环形滑块上,使之发生旋转延长相对滑动路径,增大阻尼更好地耗能;耗能减震效果好,对称结构简单合理、便于制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抗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复位滑动旋转型摩擦耗能减震支座。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基建事业更是迅猛发展,桥梁建设越来越多。而桥梁本身结构跨度大的特点导致其容易受到地震破坏,因此对桥梁采取抗震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现行的抗震方法中减震支座是最为常见的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减震支座有两类,一类是橡胶类减震支座,另一类是摩擦类减震支座。橡胶类隔震支座隔震效果好,但是承载能力低;摩擦类隔震支座承载能力较强,但在地震强度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滑移量过大及摩擦面积和耗能能力较小的情况。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设计和开发一种自复位滑动旋转型摩擦耗能减震支座,该支座可以提供多个滑动摩擦面,并且通过滑块的转动可有效增大摩擦面积,以在发生地震时能够实现进一步地消能减震;同时弹簧的弹力可达到使其在滑动转动后达到复位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用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复位滑动旋转型摩擦耗能减震支座,包括上底座、下底座、工字形钢板、第一钢弹簧、第二钢弹簧、摩擦筒环、摩擦层、圆环形滑块、楔块、活动板和圆柱形限位块;
所述上底座由第一底板和两侧的第一支撑组成,整体结构呈方形,第一底板下部设置有第一圆形凹槽;所述下底座由第二底板和两侧的第二支撑组成,整体结构呈方形,第二底板下部设置有第二圆形凹槽,所述第二圆形凹槽圆心处设置有圆柱形限位块;所述工字形钢板一侧固定栓接在上底座的第一支撑上,另一侧固定栓接在下底座的第二支撑上,以连接上底座和下底座;
所述第一钢弹簧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圆形凹槽或第二圆形凹槽内壁上,另一端与摩擦筒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钢弹簧数量为4个,分别设置在第二圆形凹槽所在圆的4等分点处;所述圆环形滑块设置在摩擦筒环内,其内表面顶部和底部固定设置有楔块;
所述活动板一端固定铰接在圆柱形限位块顶部和底部,活动板和圆柱形限位块之间通过第二钢弹簧连接。
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向两侧延伸突出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并设置有螺栓孔,所述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底面设置有用于连接工字形钢板的螺栓孔;所述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的高度不高于所述第一支撑和第二支撑的高度。
所述摩擦筒环高度与所述第一圆形凹槽和第二圆形凹槽的高度一致。
所述圆环形滑块上、下表面均设置有摩擦层。
所述活动板长度满足其自由端刚好与楔块平面中部接触;所述活动板和第二钢弹簧组合结构在圆柱形限位块顶部和底部各设置有4个,其位置均匀分布在圆柱形限位块所在圆的4等分点处。
所述楔块在圆环形滑块内壁顶部和底部各设置有8个,位置均匀分布在圆环形滑块内圆环的8等分点处;所述楔块平面垂直于圆环形滑块内壁放置,楔块的另一个面为弧形曲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89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锁型可复位耗能多向限位桥梁抗震装置
- 下一篇:污水塘水体生态修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