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二段反应联合深度除砷在线水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7779.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4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唐晓亮;李虎平;王维欢;杨发军;尹亮;马永宏;李俊平;白立忠;魏其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30 | 代理人: | 张东明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段 反应 联合 深度 在线 水处理 方法 及其 处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段反应联合深度除砷在线水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系统,涉及工业废水除砷技术领域,包括一段石灰中和、压滤、二段深度除砷以及澄清分离四级操作,其中二段深度除砷具体为:向压滤得到的滤液里面依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聚合硫酸铁溶液,再用氢氧化钙浆液调节pH至9‑10,pH值稳定后,再加入聚丙烯酰胺溶液进行絮凝沉降;澄清过程中是将二段深度除砷得到的混合溶液送入澄清器进行澄清,澄清器上端的上清液通过澄清器的溢流口流入废水处理后端工序;澄清器底部的泥浆通过澄清器底部的排泥泵输送至一段石灰中和后的混合液储存单位,两者混合后重复压滤、二段深度除砷以及澄清分离。本发明处理时间、成本大大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水除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二段反应联合深度除砷在线水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砷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元素,砷和砷化物一般可通过水、大气和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目前很多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砷元素,在工业废水治理过程中,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毒害,除砷是工业废水处理的必经步骤。
现有工业废水除砷主要方法有石灰法、硫化法、铁盐法、吸附法和生物法等。其中,石灰法和硫化法是通过石灰以及硫化物和废水中的砷生成沉淀进行除砷。该法适合处理高浓度的含砷废水,是目前含砷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但由于需要加入大量的化学药剂,并以沉淀的形式出来,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铁盐法是按一定的铁砷比在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盐(硫酸亚铁等),通过混凝沉淀的方式除砷。该法具有较高的除砷率,但是由于需要加入大量的铁盐,因此处理成本高,废渣量大;吸附法是通过污染物与吸附剂之间较强的亲和力将砷化物固定在其表面,从而达到净化除砷的目的。该法主要应用于水中微量砷或饮用水净化领域,在高浓度含砷工业废水的应用较少,且吸附材料的管控是制约吸附法应用的主要因素;生物法是利用一些对砷以及重金属有特殊忍耐力的微生物,通过吸附、催化转化、络合沉淀等作用,对水体中的砷以及重金属进行去除。该法具有处理高效,无二次污染,成本低等突出优势,但是处理周期长,不适用于连续化的工业废水的除砷处理。
公开号为CN107010751A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高浓度含砷酸性废水的综合处理方法,包括中和沉淀处理、氧化沉淀处理以及深度处理三级处理工艺,该方法通过三级综合处理,实现了废水中重金属的深度脱除,COD含量达标,以及降低废水的毒性,实现了废水的达标排放,而且相对于现有技术,该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
但是,该工艺氧化和沉淀分开处理,整个工艺耗时几个小时以上,处理周期长的问题依然没有克服;同时要进一步降低砷含量,就要用到重金属吸附柱进行深度处理,也增加了处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二段反应联合深度除砷在线水处理方法及其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处理周期长、深度处理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二段反应联合深度除砷在线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一段石灰中和:向废水中加入氢氧化钙浆液,调节反应体系pH值至7-8,中和反应时间30min;
(2)压滤:将一段石灰中和后的混合液通过压滤机进行压滤,分别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作为固废进行处理;
(3)二段深度除砷:向压滤得到的滤液里面依次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聚合硫酸铁溶液,深度除砷30min,再用氢氧化钙浆液调节pH至9-10,pH值稳定后,深度除砷30min,再加入聚丙烯酰胺溶液进行絮凝沉降;
(4)澄清:二段深度除砷得到的混合溶液进入澄清器进行澄清,澄清器上端的上清液通过澄清器的溢流口流入废水处理后端工序;澄清器底部的泥浆通过澄清器底部的排泥泵输送至一段石灰中和后的混合液储存单位,两者混合后重复步骤(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兰州大学;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77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