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耐热高熔体强度的聚酰胺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7171.X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538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8 |
发明(设计)人: | 林洁龙;张超;杨波;丁正亚;徐洪耀;肖军华;王飞;刘纪庆;叶士兵;安朋;邱志强;夏建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27/18;C08L23/08;C08K7/14;C08K13/04;C08G69/26;C08G69/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宋旭;宋缨 |
地址: | 20171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热 高熔体 强度 聚酰胺 组合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耐热高熔体强度的聚酰胺组合物,原料组分包括:聚酰胺树脂,环氧聚合物,氟树脂,填充剂,其他助剂。由于出色的耐热性、尺寸稳定性、耐候性、优异刚韧平衡、低吸水率、优良外观,使它具备满足复杂多变、条件苛刻的使用工况,同时它还具备出色的加工性能,源自于稳定的且较高的熔体强度,使它适合进行注塑、挤出、吹塑、介质辅助成型等多种成型方式。它可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电动工具、户内外运动装备、园艺工具、日常家用设备等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聚酰胺组合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耐热高熔体强度的聚酰胺组合物。
背景技术
传统的聚酰胺材料如PA6、PA66是应用最广泛的工程塑料品种之一,得益于出色的机械性能、性价比、耐化学腐蚀性、耐热性及成型性等。它们在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电动工具、办公器具上的推广,极大程度取替传统金属材料的地位,具备轻质高强和更高的结构设计自由度。逐渐地,传统聚酰胺材料性能的瓶颈制约着以塑代钢的程度,包括局限的耐热性能不足应对回流焊的高温、吸水性导致的尺寸增加和户外耐候性下降、熔体强度低限制生产成型方式等。
已知提高聚酰胺耐热性的方案,如使用己二酸和1,4-丁二胺聚合而成的PA46具备高于传统尼龙材料的熔点;或者传统的聚酰胺聚合过程引入芳香族的共聚单体如对苯二甲酸和1,6-己二胺的缩聚盐6T是常见的共聚单元;或者引入具有环状结构的脂肪族共聚单体如1,4-环己基二羧酸与己二胺形成的共聚单元。PA46更高的酰胺键密度赋予更高的熔点和耐热性,但也带来吸水率高、尺寸稳定性低的弊端;6T结构的高于分解温度的熔点,要求它必须与其他的单元共聚以满足加工要求,芳香族的结构提供低吸水率和高耐热性的同时,也带来耐候性差、成型要求高、密度高等弊端。
CN106566236A公开了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耐高温聚酰胺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聚四氟乙烯粉作为生物相容性功能组分,同时还不影响机械性能。然而经过多次重复检验发现实际加工由于聚四氟乙烯缺乏与聚酰胺相容的结构,挤出加工过程极不稳定会出现熔体破裂、挤出物断裂的问题,带给产品的是外观缺陷以及性能的折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耐热高熔体强度的聚酰胺组合物,以克服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一种聚酰胺组合物,按重量百分比,原料组分包括:
进一步地,按重量百分比,原料组分包括:
所述聚酰胺树脂为聚酰胺树脂I、或聚酰胺树脂I和聚酰胺树脂II的混合物;其中聚酰胺树脂II占聚酰胺树脂总重量的0-90wt.%。
所述聚酰胺树脂I以含二元羧酸单体和二元胺单体为原料通过缩聚获得,其中二元羧酸单体中至少含有1,4-环己基二羧酸,其中1,4-环己基二羧酸具有反式构象和顺式构象;
所述聚酰胺树脂II由除1,4-环己基二羧酸外的其他二元羧酸中的至少一种与二元胺共聚形成的聚酰胺、由氨基羧酸聚合形成的聚酰胺和由内酰胺聚合而成的聚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聚酰胺树脂II为PA46、PA56、PA66、PA6、PA11、PA12、PA610、PA612、PA1010、PA1012、PA1212、PAMXD6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聚酰胺树脂II为PA66、PA6、PA610、PA612、PA1010、PA11和PA12中的至少一种;更优选为PA66、PA6和PA610;此外该聚酰胺树脂II还可选自含芳香结构或脂环族结构的聚酰胺。
在不影响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基础上,且当构成所述的聚酰胺组合物包含聚酰胺树脂II时,聚酰胺树脂II占聚酰胺树脂总重量的0-90wt.%。
所述二元羧酸还含有脂肪族二元羧酸、芳香族二元羧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东华大学,未经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金发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71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业散热塔
- 下一篇:远程控制阀的方法、装置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