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和钢管柱转体起吊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6449.1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0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于晖;段罗;杨山;司唐春;肖泳江;郑华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12 | 分类号: | B66C1/12;B66C1/42;B66C1/66;B66C13/08;B66C15/0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曹华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转体 起吊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和一种钢管柱转体起吊的方法。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包括扁担梁和两个定滑轮,扁担梁的上部设有用于与起重机械吊钩连接的第一钢丝绳,定滑轮上缠绕有第二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的两端分别用于与钢管柱内壁上的吊耳连接;两个定滑轮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被配置为:两个定滑轮给扁担梁的作用力在扁担梁上合力矩为零的位置处,与第一钢丝绳给扁担梁拉力合力的作用点,以及与扁担梁的重心位置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两个定滑轮相对扁担梁的重心位置对称分布。通过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可以保证钢管柱上所有的吊耳受力均匀,从而可以减少吊耳因受力不均而出现安全风险的情况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以及一种钢管柱转体起吊的方法。
背景技术
大直径钢管柱的转体起吊是指将轴向水平放置的钢管柱起吊到轴向竖直的状态。目前,对于大直径钢管柱转体起吊的方法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在钢管柱内壁上焊接四个吊耳,然后再采用钢丝绳和卸扣对钢管柱进行起吊。但是,在钢管柱的起吊过程中,吊耳会出现两个水平受力的工况,从而会使得吊耳受力不均的情况发生,进而使得吊耳可能发生变形或撕裂等风险;同时也会使得卸扣的实际受力与理论设计时的结构受力相悖,进而容易造成卸扣拉裂等情况发生;并且,钢管柱在起吊受力的瞬间,容易造成钢管柱翻滚转动,现场作业时,存在的安全风险较大。
(二)在钢管柱管壁开孔,然后再采用销轴对钢管柱进行起吊。但是,利用这种方法对钢管柱进行起吊,会对钢管柱的结构产生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钢管柱内壁上焊接四个吊耳后,再对钢管柱进行起吊时,吊耳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发生风险的问题,提供一种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
钢管柱转体起吊的装置,包括扁担梁和安装在扁担梁下方的定滑轮,扁担梁的上部设置有第一钢丝绳,第一钢丝绳用于与起重机械的吊钩连接,定滑轮上缠绕有第二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的两端分别用于与钢管柱内壁上的吊耳连接;定滑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定滑轮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且被配置为:两个定滑轮给扁担梁的作用力在扁担梁上合力矩为零的位置处,与第一钢丝绳给扁担梁拉力合力的作用点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两个定滑轮相对扁担梁的重心位置对称分布。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装置中,扁担梁的上部设置有第一钢丝绳,并且对钢管柱进行起吊时,第一钢丝绳与起重机械的吊钩连接在一起;扁担梁的下方设置有定滑轮,定滑轮上缠绕有第二钢丝绳,并且对钢管柱进行起吊时,第二钢丝绳与钢管柱内壁上的吊耳连接在一起;进而在钢管柱起吊时,起重机械的吊钩可以通过第一钢丝绳带动扁担梁上升,从而带动定滑轮和第二钢丝绳上升,实现对钢管柱的起吊;另外,在钢管柱的起吊过程中,通过定滑轮可以使第二钢丝绳两端连接的吊耳在起吊过程中受力均匀,并且定滑轮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定滑轮对扁担梁的作用力在扁担梁上合力矩为零的位置,与第一钢丝绳给扁担梁拉力合力的作用点,以及与扁担梁的重心位置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从而在钢管柱的起吊过程中,扁担梁不会发生转动或者偏移,并且两个定滑轮相对扁担梁的重心位置对称分布,进而可以尽量保证钢管柱上所有的吊耳受力均匀,从而可以减少吊耳因受力不均而出现安全风险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扁担梁为矩形块结构,两个定滑轮关于扁担梁竖直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分布。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便于本装置的制造和加工。
进一步的,第一钢丝绳为两根,两根第一钢丝绳分别与扁担梁的连接处在扁担梁上间隔设置。通过上述结构,可以进一步防止扁担梁发生偏转,进而便于使钢管柱在起吊后竖直。
进一步的,两根第一钢丝绳分别与扁担梁的连接处关于扁担梁竖直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分布。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便于本装置的制造和加工。
进一步的,两根第一钢丝绳分别与扁担梁的连接处在同一水平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64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