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的改良材料和改良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3968.2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5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邵安林;许灏;高江;赵虹;徐久生;陈晓寒;李晓玲;郝忠庆;王志博;潘大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7/40 | 分类号: | C09K17/40;C05G3/80;A01B79/02;C09K101/00;C09K109/00 |
代理公司: | 鞍山贝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23 | 代理人: | 乔丽艳 |
地址: | 11400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硫酸盐 苏打 盐碱土 改良 材料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具有区域和地方特色的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中危害较大的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含量过高、离子组成失调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的改良材料和改良方法。改良材料为由有机肥和钙镁材料以质量比1∶0.1~0.3组成。方法为利用公式计算改良材料的用量,然后施入到待改良盐碱土中。本发明通过氯离子型钙镁盐类改良剂改变盐碱土壤中的离子组成,提高盐碱土中Cl‑/(HCO3‑+CO32‑)的比例,减少或消除盐碱土中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将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改造成氯化物型盐碱土,同时降低盐碱危害、提高洗盐洗碱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盐碱土改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钙镁盐类改良剂改良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的改良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理盐碱地的措施大致可分为工程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等。
化学改良主要通过施加有机肥料、无机肥料、调理剂、微生物肥料等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或利用吸附、置换、中和等方法改良盐碱地土壤。目前已开发出多种不同的化学改良剂。其中,硫酸钙、硫酸镁、氯化钙、氯化镁等钙、镁材料常被用做盐碱土的化学改良剂。其主要做法是利用钙镁盐类置换土壤胶体上吸附的钠离子,使钠离子进入土壤溶液中,进而减轻钠离子的毒害。这类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土壤中盐分含量以及土壤碱化度,起到一定的改良效果。
但是,在吉林白城地区盐碱土中含有较多的苏打或小苏打,根据土壤中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根、氯离子含量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苏打盐碱土、硫酸盐-苏打盐碱土、氯化物-苏打盐碱土、苏打-硫酸盐盐碱土、苏打-氯化物盐碱土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盐碱土中,土壤盐分组成十分复杂,常以复盐体系存在,不同盐分组成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不同。在可溶性钠盐中,若以硫酸钠为标准,其他盐类对作物的危害程度比例依次为:Na2CO3∶NaHCO3∶NaCl∶Na2SO4=10∶3∶3∶1。,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含量过高、离子组成失调,对植物的危害较其他阴离子更大。采用现有的改良方法未能从土壤类别上进行根本改良,针对性不强,导致改良效果十分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具有区域和地方特色的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中危害较大的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含量过高、离子组成失调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的改良材料和改良方法,本发明通过氯离子型钙镁盐类改良剂改变盐碱土壤中的离子组成,提高盐碱土中Cl-/(HCO3-+CO32-)的比例,减少或消除盐碱土中碳酸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将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改造成氯化物型盐碱土,同时降低盐碱危害、提高洗盐洗碱效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为,一种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的改良材料,由有机肥和钙镁材料以质量比1∶0.1~0.3组成。
进一步的,上述盐碱土的改良材料,所述有机肥为腐熟的猪粪、牛粪和发酵秸秆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上述盐碱土的改良材料,其中的钙镁材料为氯化钙、氯化镁中的一种或两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为,一种硫酸盐-苏打型盐碱土的改良方法,采用了上述的改良剂,采用如下步骤:
1)测定土壤中盐分组成,根据每公斤土壤中CO32-、HCO3-离子含量来计算钙镁材料消耗量,使最终改良后土壤中盐分的离子厘摩尔数同时满足以下公式要求【该要求符合《中国盐渍土》(王遵亲,祝寿泉,俞仁培等主编,1993)中氯化物盐碱土的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未经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39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物流搬运车
- 下一篇:一种具有“多瞳目状”组织的针织面料、制作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