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继电器粘连及输出短路检测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2336.4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5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宏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亮一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27 | 分类号: | G01R31/327 |
代理公司: | 苏州和氏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90 | 代理人: | 李晓星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继电器 粘连 输出 短路 检测 电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继电器粘连及输出短路检测电路,主要用于检测继电器是否出现粘连从而无法正常断开电路,继而出现安全隐患的情况,以及避免输出短路时闭合继电器造成短路事故。本发明特别适用于充电桩的输出控制检测。所述检测电路主要由检测控制继电器、限流电阻、整流二极管、光耦及用于控制所述检测控制器继电器和识别所述光耦输出信号的单片机组成。本发明能够实现对继电器粘连状态进行快速而安全的检测,还能检测继电器输出是否短路,方案电路简单,成本低廉,便于推广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强电检测领域,主要解决继电器等类似产品在大电流环节中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意外粘连,进而导致安全隐患出现的问题。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设备的大量普及使用,越来越多的强电设备需要通过智能控制来实现电路的通断,继电器是个非常好的选择。但由于继电器的特性,使得在大电流应用场景下,有一定可能不能正常断开的情况,这种情况就叫继电器粘连,这会给设备带来安全隐患。另外在继电器闭合前,输出端线路短路的情况会导致继电器闭合时造成短路事故,因此有必要在继电器闭合前检测输出电路是否正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检测在强电环境中使用的继电器粘连检测,以及继电器输出电路短路检测功能,从而确保继电器电路的安全使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待检测的两个继电器分别控制AC电源的火线(L线)和零线(N线)的导通,控制L线的继电器两端分别为L线输入端和L线输出端,控制N线的继电器两端分别为N线的输入端和N线输出端。
所述L线输出端连接二极管(L线二极管)正极,所述L线二极管负极连接光耦(L线光耦)输入侧正极,所述L线光耦输入侧负极连接限流电阻(L线限流电阻)一端,所述L线限流电阻另一端连接检测控制继电器(L线检测控制继电器)输出回路,所述L线检测控制继电器输出回路另一端连接所述N线输入端;
所述L线输入端连接二极管(N线二极管)正极,所述N线二极管负极连接光耦(N线光耦)输入侧正极,所述N线光耦输入侧负极连接限流电阻(N线限流电阻)一端,所述N线限流电阻另一端连接检测控制继电器(N线检测控制继电器)输出回路,所述N线检测控制继电器输出回路另一端连接所述N线输出端;
连接情况见说明书附图1所示。
说明书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核心原理图,描述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附图2是具体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1中:K1、K2为待检测继电器,网络标记L_in为所述L线输入端,网络标记L_out为所述L线输出端,网络标记N_in为所述N线输入端,网络标记N_out为所述N线输出端;K1、K2的激励信号(K1、K2的引脚3、引脚4)从略;检测控制继电器K3、K4的激励信号(K3、K4的引脚1、引脚2)由单片机产生,所述单片机及所述检测控制继电器的激励信号电路不在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内,因此省略;网络标记Det1、Det2分别为光耦U1、U2的输出,分别通过弱上拉电阻R3、R4连接至所述检测用单片机弱电电源3V3上,所述检测用单片机通过检测Det1、Det2的电平信号来判定光耦U1、U2的输入端是否通电。
判定附图1中待检测继电器K1是否粘连的方法:
闭合L线检测控制继电器K3,断开N线检测控制继电器K4,若所述继电器K1粘连,则L_in通过K1、D1、U1、R1、K3与N_in形成回路,电路导通,则光耦U1输出导通,检测点Det1的电平拉低到地,表现为低电平;若所述继电器K1正常断开,则无法形成L_in至N_in的回路,检测点Det1表现为高电平;所述检测用单片机根据检测点Det1的电平来判定继电器K1是否粘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亮一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亮一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233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