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棉纤维连续浸泡挤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1821.X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5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冉龙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坤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3/02 | 分类号: | D06B3/02;D06B2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刘永来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棉纤维 连续 浸泡 挤压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服装领域,具体公开了纯棉保暖内衣的制备工艺,其原材料处理包括如下步骤:(1)将棉纤维在丙酮溶液中二浸二轧;(2)然后再将所述棉纤维置于强碱溶液中,于80~90℃下反应1‑2h;(3)用酸中和后再用去离子水漂洗、挤压吹干。步骤(2)和步骤(3)在连续浸泡挤压设备上进行,连续浸泡挤压设备操作步骤如下:(a)将经步骤(1)处理后的棉纤维,放入置物板上,控制置物板投入强碱池内;(b)将置物板从强碱池向上拉出,使置物板之间的间隙压缩至最小;(c)用酸冲洗中和后,并将置物板投入漂洗池内;(d)将置物板从漂洗池向上拉出,使置物板之间的间隙压缩至最小,增大相邻置物板之间的间隙,取出棉纤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服装领域,具体涉及纯棉保暖内衣的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防寒保暖是冬季服装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传统的保暖方法通常是控制热的传导、对流、辐射所导致的热散失,如使用厚的织物或棉絮来保温,有的还添加塑料薄膜、采用涂层面料等。然而现代人们对服装的舒适性、功能性以及美观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保暖服装蓬松、臃肿,既不便于活动,又缺乏美感。
为了度过暖气来临前漫长的岁月,清华大学一化工博士总结了三条御寒新招,其中之一为穿衣次序。他研究发现,将导热系数低调风衣穿在导热系数大的秋衣里面,具有更好的御寒效果。然而,风衣的面料太过硬挺,并不适合贴身穿着。现有技术中也有导热系数低、舒适度较高的保暖内衣,但其一般为多层结构,贴身层和外层均为纤维布匹支撑,中间层为含保暖性能的填料。他虽然能满足导热系数低、贴身穿着舒适度高度要求,但是它的裁剪缝制工艺较为复杂,在使用过程中也极易损坏。
为了提供一种导热系数低、面料舒适度高、制作工艺简单的保暖内衣,用以将人体散发的热量牢牢聚集在身体周围。中国专利“一种保暖内衣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公布号:CN106617328 A)公开了一种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棉纤维在丙酮溶液中二浸二轧,然后再将所述棉纤维至于强碱溶液中,于80~90℃下反应,然后用酸中和后再用去离子水漂洗、挤压吹干;
(2)将步骤(1)处理的棉纤维浸入含有氧化石墨烯的水溶液中,搅拌使氧化石墨烯与棉纤维充分混合;
(3)将步骤(2)中的棉纤维和氧化石墨烯混合溶液放入纱布中,挤压去除多余的水分;
(4)将步骤(3)处理的棉纤维放入碱性溶液中,室温下搅拌使碱性溶液与棉纤维充分混合;
(5)将步骤(4)得到的混合液转移到高压釜中,水热反应,得到棉纤维/石墨烯复合物;
(6)将步骤(5)制得的棉纤维/石墨烯复合物放入液氮中急速冷冻;
(7)将步骤(6)处理后的棉纤维/石墨烯复合物放入真空冷冻机中,冷冻干燥,得到疏松多孔的泡沫状棉纤维/石墨烯复合物;
(8)将步骤(7)得到的疏松多孔的泡沫状棉纤维/石墨烯复合物按照常见的纺线工艺与未处理过渡棉纤维一起混纺,然后经过漂染、织布、剪裁、缝制而得到保暖内衣。
上述方法涉及到的工序极多,因此在不同的工序、工位和设备之间进行材料的转移,导致生产流程冗长,生产效率较低,对于生产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从而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纯棉保暖内衣的制备工艺,以对内衣的相应的制备、生产工艺进行整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操作难度。
纯棉保暖内衣的制备工艺其原材料处理包括如下步骤:
(1)将棉纤维在丙酮溶液中二浸二轧;
(2)然后再将所述棉纤维置于强碱溶液中,于80~90℃下反应1-2h;
(3)用酸中和后再用去离子水漂洗、挤压吹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坤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坤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182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人机及物流配送系统
- 下一篇:一种块体堆积散体边坡稳定性模拟实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