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高强度纳米晶40Cr16Co4W2Mo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1342.8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1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任玲;张书源;杨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8/22;C22C38/26;C22C38/30;C21D6/00;C21D6/04;C21D7/13;C21D8/00;C22C3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晨创科技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001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高 强度 纳米 40 cr16co4w2mo 不锈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超高强度纳米晶40Cr16Co4W2Mo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该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如下(重量%):C:0.3~0.5;Cr:15.0~18.0;Co:3.0~5.0;Mo:0.5~1.5;W:1.5~2.5;Nb:0.03~0.05;Ce:0.01~0.03;Mn<0.15余量为Fe。该不锈钢的制备方法如下:(1)在1150~1250℃保温一段时间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以获得纳米板条前驱体;(2)对纳米板条前驱体在温度为880~960℃,应变速率为0.5~2s‑1的范围内进行热变形,总应变量大于等于70%,使纳米板条前驱体转变为纳米晶结构;(3)对纳米晶进行液氮深冷处理,并在460~500℃时效4h。本发明所制备的纳米晶不锈钢具有超高的强度、良好的塑韧性和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可广泛用于制备各类刃具、模具、汽轮机叶片、滚动轴承和耐磨医疗器械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纳米晶40Cr16Co4W2Mo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不锈钢材料的性能逐渐难以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亟需开发具有更高性能的新型不锈钢材料。人们尝试通过提高碳和铬的含量,以提高不锈钢材料的硬度及耐磨性能。然而,随着材料强度的提升,其塑性和耐蚀性能显著降低,这一瓶颈问题始终无法妥善解决,导致传统不锈钢材料的发展长期陷于停滞状态。
与粗晶钢铁材料相比,纳米晶钢铁材料具有更高的强度与塑性、较大的疲劳强度、高温超塑性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它还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以及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这些在实际应用中极具吸引力,发展纳米晶不锈钢为传统不锈钢的性能优化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目前,块体纳米晶金属材料的制备主要是通过大塑性变形(SPD)法来实现的。常见的大塑性变形法包括等通道转角挤压(ECAP)、累积复合轧制(ARB)、多向锻造(MF)和高压扭转(HPT)等,这些方法均需要依靠大功率设备及昂贵的模具,所制备材料的尺寸也较小,无法满足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需要。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纳米晶不锈钢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常规热轧制变形即可实现纳米晶不锈钢的制备,为传统不锈钢材料的发展带来新的基础与机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晶不锈钢,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纳米晶40Cr16Co4W2Mo不锈钢,按重量百分比计,该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如下:C:0.3~0.5;Cr:15.0~18.0;Co:3.0~5.0;Mo:0.5~1.5;W:1.5~2.5;Nb:0.03~0.05;Ce:0.01~0.03;Mn<0.15余量为Fe。部分元素的优选范围是:C:0.35~0.43;Cr:15.8~17.0;Co:3.5~4.2;Mo:0.8~1.1;W:1.8~2.1。
本发明所述的纳米晶不锈钢的制备方法为:采用真空感应炉,获得原材料铸锭,铸锭修磨后经过1200℃以上开坯锻造、精锻加工成坯。
对精锻加工所得坯料在1150~1250℃以上保温一段时间后,快速冷却至室温,获得纳米板条前驱体;对所得纳米板条前驱体进行热变形,获得纳米晶组织;对纳米晶组织进行液氮深冷,随后进行时效处理,最终获得纳米晶不锈钢。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对坯料在1150~1250℃保温一段时间,保温时间t=(3.5~4.5)D min,其中,D为试样的有效厚度,单位为毫米mm。
快速冷却的冷却速率在10~20℃/s之间。
所述纳米板条前驱体在温度为880~960℃,应变速率为0.5~2.0s-1的范围内进行热变形,总应变量大于等于70%。优选为:热变形温度为910~940℃,应变速率为1.0~1.6s-1,总应变量大于等于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13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梯门的自动锁死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压两用线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