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试验系统油膜静偏心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47089.9 | 申请日: | 202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9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韩佳奇;王飞;陈伟;罗贵火;刘璐璐;赵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15/02;G01M15/14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张弛 |
| 地址: | 2100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挤压 油膜 阻尼 转子 试验 系统 偏心 加载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试验系统油膜静偏心加载装置,包括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试验器、绳索保持器、定滑轮、加载托盘、绳索。绳索保持器安装在转轴上;绳索保持器包括围绕并固定在转轴上的两个圆环状夹持块,固定于两个夹持块之间的第二轴承、围绕第二轴承安装的绳索固定环;所述绳索的一端挂在固定环上并穿过定滑轮,绳索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挂有加载托盘,加载托盘内放置砝码,通过加载不同质量的砝码,即可使指定挤压油膜阻尼器产生不同的静偏心率,相较于传统的加载手段,本发明不需要加工多组阻尼器外壳,减少了总的零件个数,降低了试验成本。本发明还公开了使用该加载装置的加载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领域,特别是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系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领域。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其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被广受关注。转子-支承系统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其振动特性对于航空发动机的整体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而统计数据也表明,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故障90%以上是由振动导致或者与振动有关,目前航空发动机支承结构多采用滚动轴承+弹性支承+挤压油膜阻尼器的组合方案。
挤压油膜阻尼器因其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减振效果好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加工误差、装配误差、转子自重以及机动飞行等因素难免使挤压油膜阻尼器出现静偏心。静偏心的存在会影响转子-支承系统的动力特性,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转子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转,从而导致整个发动机的失效。
挤压油膜阻尼器静偏心条件下的转子-支承动力特性研究是目前航空发动机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而进行转子-支承系统试验则是研究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在试验台上准确实现指定油膜偏心率的加载则是进行该试验的先决条件。
目前在试验器上实现不同的油膜偏心率加载的主要手段为预加工不同偏心率的油膜外壳,需要加工大量的零件以实现不同的偏心率,同时每完成一组试验需要更换油膜外壳,试验过程中也需要多次装拆,效率较低。此外,受限于加工精度和每次装配上的不确定性,偏心率加载精度较低,试验重复性较低。
故,需要一种新的加载装置和加载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无需多加工额外油膜外壳且无需多次装拆即可实现不同静偏心率的加载装置。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该种加载装置的加载方法。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试验系统油膜静偏心加载装置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试验系统油膜静偏心加载装置,包括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试验器、绳索保持器、定滑轮、加载托盘、绳索;
所述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试验器包括转轴、驱动转轴转动的电机、安装在转轴上的挤压油膜阻尼器;挤压油膜阻尼器包括围绕转轴的第一轴承、围绕第一轴承安装的鼠笼弹支、阻尼器外壳、分别位于第一轴承两侧并与阻尼器外壳密封固定的两个挡油环;所述鼠笼弹支、阻尼器外壳、两个挡油环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中注油形成挤压油膜;
所述绳索保持器同样安装在转轴上;绳索保持器包括围绕并固定在转轴上的两个圆环状夹持块,固定于两个夹持块之间的第二轴承、围绕第二轴承安装的绳索固定环;所述绳索的一端挂在固定环上并穿过定滑轮,绳索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并挂有加载托盘,加载托盘内放置砝码。
进一步的,所述定滑轮安装在墙壁或者支撑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绳索固定环的外表面沿轴向设有向内凹陷的绳索卡槽。
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及固定在底座上的两个支座,两个支座设有通孔,所述转轴穿过两个支座,且挤压油膜阻尼器固定在支座的通孔中。
进一步的,所述绳索保持器安装于需要进行静偏心条件下的挤压油膜阻尼器附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70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