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体加注器及其对仪器的注液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045585.0 | 申请日: | 2020-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27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 发明(设计)人: | 臧晓伟;张永迪;郝志强;鲁明宇;伏荣超;庞秋维;贺剑;霍勇;王恒;陈蓉;任晋廷;王吉生;周鑫;李辉;张小平;刘淑云;梁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1/00;E21B34/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马贵香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体 加注 及其 仪器 方法 | ||
1.一种液体加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液体贮存部(11),其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
第一抽真空管路(12),其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的通气口连通;
第一注液管路(13),其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的出液口连通,其第二连接端用于连接有仪器的第一密封容器(1);
负压环境生成部(14),其负压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抽真空管路(12)的第二连接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上部设置有第一泄压阀门(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的通气口连接有第一排气管路(15)的第一端,第一排气管路(15)的第二端连通至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外部,第一排气管路(15)上设置有第一阀门(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其特征在于,负压环境生成部(14)的负压输出端连接有第二抽真空管路(22)的第二连接端,第二抽真空管路(2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二液体贮存部(21);第二液体贮存部(21)内部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第二液体贮存腔体;第二抽真空管路(22)的第一连接端连接第二液体贮存腔体的通气口连通;第二液体贮存腔体的出液口连接有第二注液管路(23)的第一连接端;第二注液管路(23)的第二连接端连接有第二密封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注液管路(13)通过三通阀分为第一分管路(132)和第二分管路(133),第一分管路(132)与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中的液体连通,第二分管路(133)伸入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并延伸至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内部液体的液面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注液管路(13)的第一连接端伸入并向所述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的内部延伸,且位于液面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液体贮存部(11)的全部外壁或部分外壁采用透明腔壁。
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液体加注器的对仪器的注液方法,其特征在于,仪器包括第一密封容器(1),所述第一密封容器(1)开设有注液口,所述方法包括:
将第一注液管路(13)与第一密封容器(1)的注液口连通;开启负压环境生成部(14),使第一抽真空管路(12)对第一密封容器(1)抽真空,在第一密封容器(1)内形成负压环境,使第一密封容器(1)内的气体膨胀并向外排出;外排的气体经第一注液管路(13)、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内的液体后上浮,然后关闭负压环境生成部(14),使在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内的液体被吸入第一密封容器(1)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对仪器的注液方法,其特征在于,开启所述负压环境生成部(14)之前,关闭第一阀门(16);关停所述负压环境生成部(14)之后,打开第一阀门(16),利用大气压将所述第一液体贮存腔体(112)内的液体注入第一密封容器(1)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加注器对仪器的注液方法,其特征在于,负压环境生成部(14)开启时,第一分管路(132)和第一注液管路(13)断开,第二分管路(133)和第一注液管路(13)连通;负压环境生成部(14)关闭时,第一分管路(132)和第一注液管路(13)连通,第二分管路(133)和第一注液管路(13)断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558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