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能量切换电路、无线充电芯片及电子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011044790.5 | 申请日: | 2020-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4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英集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J50/12 | 分类号: | H02J50/12;H02J50/80;H04R1/10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能量 切换 电路 充电 芯片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能量切换电路,包括AC输出端口M1和至少两个能量转换电路,至少两个能量转换电路通过共用端口的方式与AC输出端口M1进行连接,通过无线能量接收模块M5接收来自无线能量发射装置M6的能量,并通过谐振控制模块M3自动切换谐振模块M2的连通状态,自动识别处于工作状态的能量转换电路,使其向AC输出端口M1提供能量,而其他未处于工作状态的能量转换电路则处于停止状态;本申请提供的无线能量切换电路在多个集成使用时,可以共用同一套后端处理电路,提高多线圈充电芯片的实用性的同时,降低了器件成本和面积。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近场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能量切换电路、无线充电芯片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行业中,无线充电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如手机、平板电脑和蓝牙耳机充电仓等,因其设备磨损率低,还存在即放即充等特点,具有良好无线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
随着消费者对无线充电功能的需求愈发增长,针对目前电子设备只能在特定的一面进行无线充电的问题,如果电子设备可以满足双面甚至多面同时支持无线充电的需求,则将大大提升电子产品的使用便捷性和用户的体验。而传统的多面无线充电技术方案大都采用完全独立的多个接收模块,分别在电子产品的多个面设置独立的接收模块,而每个接收模块均包括接收线圈、接收整流桥、接收控制芯片和接收输出后端的切换电路,利用此种方式实现的多面无线充电功能,存在制造成本高、占用体积大的问题,实用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线能量切换电路、无线充电芯片及电子设备,以期解决传统的多面无线充电技术中制造成本高、占用体积大的问题,用户可随意选择充电面,具有制造成本低、占用体积小的优势,便捷实用,用户体验好。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线能量切换电路,包括AC输出端口M1和至少两个能量转换电路,所述AC输出端口M1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能量转换电路中每个能量转换电路通过共用端口的方式进行连接,所述AC输出端口M1用于连接充电芯片的后端处理电路以实现为负载供电;所述每个能量转换电路包括:
无线能量接收模块M5,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M5包括第一线圈电感L1,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M5用于接收来自无线能量发射装置M6的能量、并产生耦合交流电压;
自举模块M4,所述自举模块M4与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M5连接,所述自举模块M4用于对所述无线能量接收模块M5产生的感应电压进行升压处理、并得到自举电压;
谐振控制模块M3,所述谐振控制模块M3与所述自举模块M4连接,所述谐振控制模块M3用于根据所述自举电压经过自身的分压电阻分压后形成驱动电压来控制自身通断;
谐振模块M2,所述谐振模块M2的输入端与所述谐振控制模块M3连接,所述谐振模块M2用于与第一线圈电感L1产生谐振交流电压;
所述各个能量转换电路的谐振模块M2的输出端相互连接后与所述AC输出端口M1的第一触点AC1连接,所述各个能量转换电路的第一线圈电感L1的第一端相互连接后与所述AC输出端口M1的第二触点AC2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芯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无线能量切换电路和后端处理电路,所述后端处理电路整流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整流电路连接所述AC输出端口M1和负载,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所述整流电路;
所述控制电路用于完成所述无线充电芯片与外界无线能量发射装置M6的近场通信协议,所述整流电路用于将所述AC输出端口M1的谐振交流电压转换成直流输出电压,并通过所述直流输出电压为所述负载供电。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无线充电芯片。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英集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英集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479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