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刺参种群结构特征的人工鱼礁单体间距调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42894.2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54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闫胜军;孙涛;刘海飞;杨薇;舒安平;于志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73 | 分类号: | A01K61/73;A01K61/30;A01K63/00;A01K61/80;G06F17/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创智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88 | 代理人: | 周倩 |
地址: | 10087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刺参 种群 结构 特征 人工 单体 间距 调控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海洋牧场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刺参种群结构特征的人工鱼礁单体间距调控系统。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在人工养殖池塘中按照矩阵方式布置M*N个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人工鱼礁单体的边长为L,人工鱼礁单体的横向间距为第一设定值,纵向间距为第二设定值;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按照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布置好,在人工鱼礁单体中放养等重量的刺参,并在人工鱼礁单体上方投喂饲料,喂养设定时间后,获取刺参重量变化量和较大个体生物量占比数据;根据多次重复所获取数据,比较分析刺参重量变化量和较大个体生物量占比数据,获取最佳人工鱼礁单体布设间距。该调控系统能有效提升人工鱼礁增值和诱集海洋生物的应用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牧场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刺参种群结构特征的人工鱼礁单体间距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
人工鱼礁是当前缓解渔业资源衰退、保护渔业资源栖息地环境以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的一项重要的有效措施之一。人工鱼礁通过修复和优化水体中的环境条件来增值和诱集海洋生物。人工鱼礁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发挥主要依托于鱼礁投放后的流场效应。鱼礁周围产生的上升流和背涡流促进了周围水体的交换,加快了营养物质的循环速度。鱼礁的投放常以单位鱼礁的形式进行投放,以发挥鱼礁单体协同效应。人工鱼礁的规模生态效应是科学建设人工鱼礁的基础,而鱼礁配置组合是发挥鱼礁规模生态效应的关键。当前人工鱼礁布局研究主要关注人工鱼礁形式和布局对水动力过程、营养物分布的影响,常以流场效应规模最大来优化鱼礁组合。
生物资源种群特征是反映人工鱼礁规模生态效应的直接目标。人工鱼礁建设在为刺参等生物提供索饵、繁殖和生长的栖息地的同时,还改变了饵料等食物资源的空间分布。刺参种群变化受到人工鱼礁与水动力过程交互作用下的庇护所和饵料综合限制,目前人工鱼礁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主要针对水动力过程变化对营养物质分配和生物群落的影响展开,其优化模式多局限于流场效应规模,缺少人工鱼礁建设后的生态效应的直接评价分析。动力过程影响下生物种群响应和适应机制已成为阐释人工鱼礁生态环境效应理论分析以及近海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技术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因此有必要从刺参种群结构特征的角度提出人工鱼礁空间布局调控技术,为近海生态保护和资源养护提供理论指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针对现有基于流场效应的人工鱼礁布局调控方法缺少生态效应分析的不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的人工鱼礁空间布局调控方法,该方法能有效提升人工鱼礁增值和诱集海洋生物的应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通过一种基于刺参种群结构特征的人工鱼礁单体间距调控系统,包括:
在人工养殖池塘中按照矩阵方式布置M*N个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其中,M和N均为≥3的正整数,所述人工鱼礁单体的边长为L,所述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的横向间距为第一设定值,所述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的纵向间距为第二设定值;
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按照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布置好,在所述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中放养等重量的刺参,并在所述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上方投喂饲料,喂养设定时间后,获取刺参重量变化量和较大个体生物量占比数据;
更改所述第一设定值和第二设定值后,重新布置所述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喂养后获取刺参重量变化量和较大个体生物量占比数据,此步骤重复至少两次;
根据多次重复所获取的刺参重量变化量和较大个体生物量占比数据,比较分析刺参重量变化量和较大个体生物量占比数据,获取最佳人工鱼礁单体布设间距。
上述的人工鱼礁单体间距调控系统中,所述人工养殖池塘包括造浪泵,所述造浪泵设置在所述人工养殖池塘的第一侧,投喂饲料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一侧的中间位置。
上述的人工鱼礁单体间距调控系统中,在所述中空方型人工鱼礁单体中放养10g左右的刺参,放养的所述刺参的密度为7ind·m-2,所述饲料为混合均匀的海泥粉和海藻粉,投喂频率为每天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师范大学,未经北京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28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铝合金轮毂旋压冲中心孔工艺
- 下一篇:一种法院档案智能存取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