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及其防撞方法和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041119.5 | 申请日: | 2020-09-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41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彪;孔凡忠;陈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W30/08 | 分类号: | B60W30/08;B60R19/02;B60W30/165;G08G1/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欧阳高凤 |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及其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出一种车辆及其防撞方法和装置,其中,目标车辆的指定区域内设置有弹性防撞组件,所述方法包括:识别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若识别出所述目标车辆存在碰撞风险,则控制所述目标车辆的所述弹性防撞组件开启。本申请中,于目标车辆的指定区域内增设有弹性防撞组件,在网联式自动驾驶车队的行驶过程中,通过对目标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进行识别,并在识别出目标车辆存在碰撞风险时,控制目标车辆的弹性防撞组件开启,能够降低因网联式自动驾驶车队中车辆间的碰撞导致的伤害程度、削弱因产生碰撞给驾驶员或者安全员造成的心理恐慌,从而避免了因此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交通事故,提高了网联式自动驾驶车队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及其防撞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网联技术及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网联式自动驾驶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网联式自动驾驶采用网联技术和智能技术,由一个手动驾驶车辆作为领航车,带领多个自动驾驶车辆保持10~20米左右的车间距进行跟随,以达到多个车辆形成的网联式自动驾驶车队协同行驶的目的,不仅能够减少风阻、降低油耗、提高道路利用率、减少交通拥堵,还能够极大节省人力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但是,在相关技术中,由于网联式自动驾驶车队中车辆间距过近,极易导致行车过程中极易发生碰撞事故、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如何确保网联式自动驾驶车队中车辆的行车安全,已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防撞方法,以实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车辆间距过近,导致行车过程中极易发生碰撞事故、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防撞装置。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车辆的防撞方法,目标车辆的指定区域内设置有弹性防撞组件,包括以下步骤:识别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若识别出所述目标车辆存在碰撞风险,则控制所述目标车辆的所述弹性防撞组件开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车辆的所述弹性防撞组件开启,包括:向所述弹性防撞组件的执行机构发送驱动信号,由所述执行机构根据所述驱动信号,驱动所述弹性防撞组件动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识别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包括:采集前面道路的图像,从所述图像中识别与所述目标车辆相邻的前方车辆,并获取所述目标车辆与所述前方车辆的车间距离;识别所述车间距离小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目标车辆存在碰撞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识别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包括:识别所述目标车辆的制动系统是否存在异常;若所述制动系统存在异常,则确定所述目标车辆存在碰撞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识别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存在碰撞风险,包括:获取所述目标车辆的行驶数据,根据所述行驶数据,识别所述目标车辆是否存在行驶异常;若所述目标车辆存在行驶异常,则确定所述目标车辆存在碰撞风险。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车辆的所述弹性防撞组件开启之后,还包括:获取与所述目标车辆属于同一车队且位于所述目标车辆后方的后方车辆,向所述后方车辆发送减速提醒消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防撞组件包括弹性部和固定部,所述弹性部在所述弹性防撞组件的执行机构的驱动下伸缩,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指定区域内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111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