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诱因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0458.1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2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滕洪芬;陈颂超;周银;史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11 | 分类号: | G06F17/11;G06F17/14;G06F17/18;G06F16/2458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崔友明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土壤 有机 侵蚀 动态 变化 诱因 分析 方法 | ||
1.一种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诱因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收集目标区域的地面降雨数据和土壤剖面数据,同时获取降雨栅格数据、植被栅格数据、土地利用类型栅格数据以及地形栅格数据;
S2,待收集完成后,结合多源时空数据挖掘及时空建模分析方法进行土壤侵蚀因子建模,得到各土壤侵蚀因子时空分布特征图;
S3,基于得到的所述土壤侵蚀因子时空分布特征图,计算得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
S4,基于所述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结合土壤有机碳栅格数据,得到土壤有机碳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图,并利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分析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速率;
S5,根据计算的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速率结果,结合因子贡献分析,得到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速率的贡献程度;
S6,根据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速率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得到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速率影响过程中的内部互作关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诱因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降雨数据来自于地面气象站,土壤剖面数据为人工采样所得,具体包括土壤类型数据、土壤粒径数据以及土壤有机碳数据;所述降雨栅格数据为TRMM提供的空间分辨率为0.25°,时间分辨率为1天的降雨数据;所述植被栅格数据包括MODIS卫星提供的空间分辨率为250米,时间分辨率为年的MOD44B产品,以及MODIS卫星提供的空间分辨率为500米,时间分辨率为年的MCD12Q1产品;所述土地利用栅格数据来自空间分辨率为1公里的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数据集;所述地形栅格数据来自SRTM提供的DEM数据,空间分辨率为90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诱因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2步骤中,多源时空数据挖掘及时空建模分析的具体方法为:先通过星地多源数据融合算法,结合非参数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和同位协同克里格算法,获取高精度的降雨融合数据,并基于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分布图;利用Cubist结合随机森林模型的数字挖掘技术,结合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模型,模拟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分布图;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栅格数据和植被栅格数据,结合植被盖度,估算植被覆盖因子空间分布图;利用地形栅格数据,结合坡长坡度因子计算模型,得到坡长坡度因子空间分布图;利用土地利用类型栅格数据,结合经验值,得到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空间分布图。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诱因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3步骤中,利用所述S2步骤中获取的降雨侵蚀力因子空间分布图、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分布图、植被覆盖因子空间分布图、坡长坡度因子空间分布图、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空间分布图,结合修正土壤流失方程,得到目标区域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诱因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4步骤中,土壤有机碳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图由以下公式得到:
土壤有机碳侵蚀=土壤侵蚀×土壤有机碳
其中,土壤侵蚀由S3步骤得到,土壤有机碳是由SoilGrids250m提供的空间分辨率为250米的土壤有机碳数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诱因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S5步骤中,利用增强回归树分析法,分析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对土壤有机碳侵蚀动态变化速率的贡献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0458.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