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建筑垃圾用分拣装置再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7269.9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6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芬;祝磊;颜志敏;林雨姗;黄天东;翁秀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安市永福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B07C5/34 |
代理公司: | 南京鼎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27 | 代理人: | 张晓龙 |
地址: | 366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建筑 垃圾 分拣 装置 再利用 系统 | ||
建筑垃圾用分拣装置再利用系统,它涉及建筑类环保技术领域。它包含建筑废料分区暂放点、分区监控检测站、监测站容量即时显示设备、废料出站检测放行点、废料运输车、分离站进料检测站、废料分离储存仓、分离后废料处理设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有益效果为:它能够分离分拣建筑垃圾,且分拣效率及分拣质量高,可通过物联网远程操控,数据实时共享,提高系统信息准确率,分拣完成的废弃材料经检测流程后被回收,且被用于重造或改造利用,且利用率较高,所采用的设备能耗低,减少了人工操作,节省建筑材料资源,实现低成本、高环保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类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垃圾用分拣装置再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队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铺设或拆除、修缮过程中所产生得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以500-600吨/万平方米的标准推算,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平方米,新产生的建筑垃圾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数字。然而,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是将其填埋地下。其危害在于: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仅以北京为例,据相关资料显示:奥运工程建设前对原有建筑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设,北京每年都要设置二三十个建筑垃圾消纳场,造成不小的土地压力。其次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再次是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现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后加埋2米土层,但土层之上基本难以重长植被。而填埋区域的地表则会产生沉降和下陷,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稳定状态。再生技术可使建筑垃圾零浪费。
目前现有技术中,用于建筑垃圾的环保分拣回收再利用系统,难以被用于处理较为大型的建筑垃圾堆积场地,且由于建筑垃圾的占地面积较大导致系统处理时的运输不便,且现有的系统大多只能做到垃圾分离分拣,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方式方法较为粗糙,且利用率较低,耗能大,费时费力,可能出现回收材料无法利用使成本提高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一种建筑垃圾用分拣装置再利用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建筑垃圾用分拣装置再利用系统,它能够分离分拣建筑垃圾,且分拣效率及分拣质量高,可通过物联网远程操控,数据实时共享,提高系统信息准确率,分拣完成的废弃材料经检测流程后被回收,且被用于重造或改造利用,且利用率较高,所采用的设备能耗低,减少了人工操作,节省建筑材料资源,实现低成本、高环保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垃圾用分拣装置再利用系统包含建筑废料分区暂放点1、分区监控检测站2、监测站容量即时显示设备3、废料出站检测放行点4、废料运输车5、分离站进料检测站6、废料分离储存仓7、分离后废料处理设备8;筑废料分区暂放点1设有多个分区监控检测站2,由工地废弃的建筑垃圾通过大分类分区放置于分区监控检测站2,每个分区监控检测站2上安装有一个监测站容量即时显示设备3,实时监控分区监控检测站2内部的建筑垃圾剩余储备容量,多个分区监控检测站2外部设置有废料出站检测放行点4,多台废料运输车5从分区监控检测站2处载料时,需通过废料出站检测放行点4扫描检测并同意放行,废料运输车5将废料运输至分离站进料检测站6,经检测扫描合格后,建筑废料被分别卸入废料分离储存仓7,每个废料分离储存仓7外部直接连接有分离后废料处理设备8,由废料处理设备8将废料进行粉碎或熔断重铸,回收利用;建筑废料分区暂放点1、分区监控检测站2、监测站容量即时显示设备3、废料出站检测放行点4、废料运输车5、分离站进料检测站6、废料分离储存仓7、分离后废料处理设备8之间均通过基于互联网5G建设的物联网及智能计算机连接成为系统,数据共享且数据无延迟更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安市永福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永安市永福混凝土工程有限公司;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72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