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6365.1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3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毕德胜;孙茂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毕德胜 |
主分类号: | B65D61/00 | 分类号: | B65D61/00;E04G2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3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工程 钢筋 绑扎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的右侧面均焊接有连接件,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的左侧面分别焊接固定有第二转板和第一转板,所述第一夹板的上表面焊接有提手;把多根钢筋一一放置在两个绑扎装置的圆环结构内,且两绑扎装置均位于钢筋靠近两端的位置,因弹簧本身具有的弹性效果,第一卡环和第二卡环外侧壁的多个弹簧可对圆环结构内的钢筋起到缓冲效果,因滑板可在滑槽的内部滑动,可在弹簧的伸缩下,调整圆环结构的绑扎范围,若受到外部撞击时,可通过多个弹簧达到弱化冲击力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
背景技术
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指有顶盖、梁柱、墙壁、基础以及能够形成内部空间,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钢筋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在移动大量的钢筋时,需要通过绑扎装置将大量的钢筋成捆的分离。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钢筋绑扎装置约束多根钢筋时,由于两夹板之间未设有缓冲装置,不仅不便于使用者根据钢筋的多少调节绑扎范围,且若受到外部撞击时,容易造成钢筋和绑扎装置变形;
2、在移动绑扎装置时,需要使用者通过提手对该装置进行移动,因钢筋本身的重量重,增加了使用者劳动强度,降低了移动的便携性;
3、现有的绑扎装置为两夹板通过两个螺栓连接而成,不便于拆卸,且两夹板的连接面紧贴度不强,且不具防护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提出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具有便于根据钢筋的多少调节绑扎范围,劳动强度低,便于移动和连接紧密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的右侧面均焊接有连接件,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的左侧面分别焊接固定有第二转板和第一转板,所述第一夹板的上表面焊接有提手,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的内部构成圆形结构,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的内侧壁均对称开设有多个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安装有卡块,所述卡块的端面焊接有卡板,所述卡板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所述弹簧的端面固定设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二夹板的所述弹簧的端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和所述第二卡环的内侧壁安装有粘接板,所述第二卡环的两端面固定连接有滑板,所述第一卡环的内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板位于所述滑槽的内部;
所述第二夹板的底面对称安装有滚轮,所述第二夹板的底面靠近所述滚轮的外侧转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第二夹板的底面对称开设有固定槽,所述支撑板的底面固定设有固定板,所述滚轮的外侧壁固定设有连接板;
所述第一转板的前表面安装有转轴,所述转轴依次贯穿所述第一转板和所述第二转板,所述第一转板和所述第二转板通过所述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板和所述第二转板的对立面固定设有垫板。
作为本发明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环、所述第二卡环和所述滑板构成圆环结构,且所述滑板和所述滑槽相适配。
作为本发明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二卡环的所述卡板和所述第一夹板的所述卡板均为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二卡环的所述卡板的弧形长度大于所述第一夹板的所述卡板的弧形长度。
作为本发明一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装置优选的,所述卡块为T形板,所述卡块和所述卡槽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德胜,未经毕德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63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板栗筛分装置
- 下一篇:基于用户感知的VoLTE精准切换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