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浅层的微波去污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1235.9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1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梁栋;郭丽潇;王永仙;张文俊;梁宇;邓少刚;武明亮;刘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21F9/00 | 分类号: | G21F9/00;E04G23/00;A47L11/38;A47L11/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戴威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放射性 污染 建筑物 微波 去污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用于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浅层的微波去污方法及装置,装置包括驱动小车,设置在驱动小车上的升降架,位于升降架顶部的微波去污机构,微波去污机构包括硬质金属后壳、微波发生器、柔性喇叭口、塑料密封盖,塑料密封盖设置在硬质金属后壳内与硬质金属后壳围成密封腔体,所述微波发生器安装在密封腔体内,柔性喇叭口靠近微波发生器的微波输出端,柔性喇叭口的端口朝向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面;该设备对污染建筑物表面的去污效果好,投入的人工成本低,可以应用于大面积厂房的去污工作,相较于人工剥离,微波破碎去污具有高效快速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射性去污领域,尤其是用于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浅层的微波去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各类核设施退役过程中,建筑物表面去污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放射性废物最小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建筑物浅层进行高效、彻底、可控的去污,不仅可以减少二次废物产生量,而且可以显著降低退役工作人员的内外受照射剂量。
国内核设施(建筑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少数为砖混结构,浅层敷素水泥层,最外层刷白灰处理。早期核设施由于设计、运行、管理等方面经验不足,建筑结构表面基本未做防水处理,加之运行期间不可避免的跑冒滴漏、以及载带放射性核素的灰尘飞扬、吸附扩散,导致建筑物浅层被沾污,且放射性核素不止停留在表面,而是通过扩散机制进入到建筑物浅层。通过对某研究堆退役建筑物混凝土墙体污染测量和取样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污染深度在3mm以内,多数为1mm左右。对于此类浅层污染建筑,无法通过真空吸尘、高压水冲洗、可剥离膜粘附等手段进行去污,行业内常采用机械方法进行浅层剥离去污,例如,采用机械琢磨、人工剥离、喷砂喷丸等;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还有激光浅层爆破去污等方式。机械琢磨、人工剥离等去污方式技术难度低,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但是需要较多人工投入,且需着重考虑放射性粉尘、气溶胶的内照射防护等问题;喷砂喷丸技术将引入少量二次废物;激光浅层爆破技术难度高,且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综上所述,对于放射性污染建筑物浅层的去污需求,急需研发一种低成本高效率,操作简单,去污效率高,粉尘逸散少的新型去污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用于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浅层的微波去污方法及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浅层的微波去污装置,包括驱动小车,设置在驱动小车上的升降架,位于升降架顶部的微波去污机构,微波去污机构包括硬质金属后壳、微波发生器、柔性喇叭口、塑料密封盖,塑料密封盖设置在硬质金属后壳内与硬质金属后壳围成密封腔体,所述微波发生器安装在密封腔体内,柔性喇叭口靠近微波发生器的微波输出端,柔性喇叭口的端口朝向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面。
进一步,所述微波去污机构的尾部连接配重块,硬质金属后壳上贯穿与微波发生器连接的电源线。
进一步,所述塑料密封盖采用PVC或聚四氟乙烯材料。
进一步,所述柔性喇叭口采用用于反射、屏蔽逸散的微波的柔性材料。
进一步,所述升降架为三级伸缩杆。
进一步,所述微波发生器发射800MHz-30GHz的微波,微波为连续波或脉冲波。
用于放射性污染建筑物表、浅层的微波去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去污施工前,若污染建筑物表面刷有油漆,首先向油漆面喷洒脱漆剂,将油漆层去除,若建筑物表面无油漆,可直接开始S2步骤;
S2、去污施工前,对污染建筑物表面进行喷水操作,喷水量为20-200g/㎡,喷水后等待2-4小时,保持污染建筑物表面的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未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12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