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极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在审
| 申请号: | 202011031220.2 | 申请日: | 2020-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7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1 | 
| 发明(设计)人: | 赵刚;钟红珊;沈凌霄;江俊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B1/07 | 分类号: | A61B1/07;A61B1/05;A61B1/0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 |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极 光纤 显微 窥探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极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包括:铠装外壳及光纤子探头,所述铠装外壳内部包含有三个所述光纤子探头;所述铠装外壳包括:固定卡槽和定位方槽;所述光纤子探头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铠装套、包裹外壳、限位器、成像光纤束;其中:所述固定卡槽设置于所述铠装外壳的顶端;所述定位方槽位于所述铠装外壳内;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设于所述光纤子探头最前端;所述铠装套一端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包裹外壳连接;所述限位器设于所述包裹外壳的表面,为长条状。本发明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残余肿瘤存活情况,最全面的反应消融术对肿瘤杀伤效果,避免肿瘤残余,降低患者术后因肿瘤残余或者转移带来的复发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多极光纤显微内窥探头。
背景技术
肝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位列第三,全世界平均每5分钟就有4人死于肝癌,我国肝癌死亡人数占全球55%。以消融术为代表的微创介入是目前普遍应用并最具发展前景的诊疗手段。但术中对病灶进行快速精准定位定性,实时监测治疗响应,避免肿瘤残余并个体化制定术后治疗与随访方案是当前临床重大需求难点问题。
目前消融引导技术主要包含如CT、MRI、US等。CT定位精准但会因为运动干扰存在伪影,MRI分辨率高但设备体积大成本高,US仪器较小成本低但精度差有死角和盲区。传统医学影像导航手术均停留在通过界定肿瘤边界来进行微创手术,均无法深入肿瘤内部观察实际肿瘤细胞杀伤疗效,从而导致肿瘤残余,影响病患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高速进步,影像引导肝癌消融治疗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
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是目前最新的内窥成像技术之一,现有的光纤共聚焦显微镜已达到微米级光学分辨率,完全可以实现对组织细胞进行细胞级和亚细胞级的微观成像。可在普通内镜检查的同时进行在体高分辨率成像,实时获取粘膜的组织学成像结果,为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癌症检测提供帮助。
其中,光纤显微内窥探头是共聚焦显微内窥镜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用于将光纤束单根光纤射出的发散光聚焦在样品上激发荧光,并收集样品产生的荧光,耦合入光纤束的单根光纤。用以进行观察、分析样品表明或者内部的图像信息,实现微米级高分辨率光学显微肿瘤细胞成像。
现有的光纤显微成像设备中,都为单极显微内窥探头。其单极探头无法实现多位点同时检测,不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残余肿瘤存活情况,并且其延展弯曲性能较差,不能全面的反应消融术对肿瘤杀伤效果,分辨率不高,使得检测效率低,无法实现术中对于残余肿瘤的在线实时监测。患者术后因肿瘤残余或者转移带来的复发风险仍有很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极光纤显微内窥探头。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极光纤显微内窥探头,包括铠装外壳及光纤子探头,所述铠装外壳内部包含有三个所述光纤子探头;所述铠装外壳包括:固定卡槽和定位方槽;所述光纤子探头包括:微型显微物镜组、铠装套、包裹外壳、限位器、成像光纤束;其中:
所述固定卡槽设置于所述铠装外壳的顶端;
所述定位方槽位于所述铠装外壳内;
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设于所述光纤子探头最前端;
所述铠装套一端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包裹外壳连接;
所述限位器设于所述包裹外壳的表面,为长条状。
优选地,所述多极光纤显微内窥探头还包括成像光纤束;其中:
所述成像光纤束位于所述光纤子探头内,设于所述微型显微物镜组后方。
优选地,所述定位方槽为三个呈120度的长条方槽嵌于所述铠装外壳的内部。
优选地,所述定位方槽的深度和所述限位器的高度一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12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