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的装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29682.0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4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强;李雨杭;韩丽荣;王健豪;张慧云;李航;罗汉江;祝笈;张光才;陈廷兵;康泽毓;廖文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工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1F5/06 | 分类号: | B61F5/06;B61F5/50 |
代理公司: | 成都云纵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316 | 代理人: | 伍星;刘沙粒 |
地址: | 611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铁路 货车 控制 转向架 装置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S1、将控制弹簧一端顶入斜楔的弹簧支承面上;S2、将斜楔压装至摇枕组成的斜楔槽内,并保持沿斜面方向施加压装力;S3、将引导座锁紧在斜楔底部,释放沿斜面方向施加的压装力;S4、完成摇枕组成两侧的斜楔安装后,将摇枕组成的两端分别装入侧架组成的两个方框内;S5、将摇枕组成向上抬至与侧架组成的方框上弦杆接触时,安装侧架上的承载弹簧。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的装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安装难度大,容易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问题,实现减振装置的安装方式更为简便、更为可靠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为常摩擦减振器,其控制弹簧预压缩在斜楔内后再压装在摇枕特殊设计的斜楔内。随着铁路货车转向架轴重的增加,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控制弹簧为了兼顾空车和重车状态下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往往将控制弹簧的刚度设计成随轴重的增加而增加。这样,随着控制弹簧刚度的增加,在弹簧预压缩后安装在摇枕斜楔槽时装配越来越困难,往往需要特殊工装进行沿斜楔槽斜面给斜楔施加预压缩力,当压缩至工作位置后,还需要将斜楔暂时固定在工作位置,传统控制型转向架通过对斜楔进行特殊设计,在斜楔弹簧座前端设计一鼻孔状结构,当斜楔与控制弹簧压缩至工作位置后,斜楔鼻孔状结构与摇枕斜楔槽两壁开设的工艺孔正好对齐,在摇枕斜楔槽和斜楔鼻孔状结构内沿摇枕纵向方向插入一长扁销即可将斜楔暂时固定,待摇枕组成落入侧架组成方框内后,再抽出长扁销,此时摇枕斜楔与侧架组装到位。由于控制弹簧刚度的增加,传统控制型转向架斜楔与控制弹簧压缩压装到位和压装到位后顺利插入和抽取长扁销的难度越来越大,常常造成长扁销在摇枕侧架装配后抽不出来,给生产造成造成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的装配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安装难度大,容易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问题,实现减振装置的安装方式更为简便、更为可靠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的装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控制弹簧一端顶入斜楔的弹簧支承面上;
S2、将斜楔压装至摇枕组成的斜楔槽内,并保持沿斜面方向施加压装力;
S3、将引导座锁紧在斜楔底部,释放沿斜面方向施加的压装力;
S4、完成摇枕组成两侧的斜楔安装后,将摇枕组成的两端分别装入侧架组成的两个方框内;
S5、将摇枕组成向上抬至与侧架组成的方框上弦杆接触时,安装侧架上的承载弹簧。
针对现有技术中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安装难度大,容易对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铁路货车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的装配方法,本方法是在传统控制型转向架基础上,将其减振装置加以优化设计,降低控制弹簧的刚度同时,在斜楔下端连接一承载弹簧,使得在重车状态时承载弹簧同时提供减振力,从而使该控制型转向架具有了稳定型转向架的减振特点。由于减小了减振装置控制弹簧的刚度,同时改进了减振装置的结构,因而减振装置的安装方式也较传统控制型转向架减振装置更为简便、更为可靠。本方法由于采用小刚度的控制弹簧,控制弹簧与斜楔压装在摇枕斜楔槽时不需要很大的压装力,可利用小型的压装设备(如千斤顶)或人工施力即可压装到工作位置。本方法通过引导座锁紧在斜楔底部实现连接,不需要传统控制型转向架在斜楔鼻孔部与摇枕斜楔槽两侧工艺孔之间通过插入工艺插销进行固定,避免了由于控制弹簧回复力过大,导致摇枕落入侧架方框后工艺插销抽出困难或抽不出来。本申请的装配方法过程简单,不需要专用的控制弹簧压装工装,引导座螺栓安装时在摇枕底部实施,工作空间大,工作方便,可提高摇枕与侧架的装配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高减振装置的装配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工业学院,未经成都工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96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角度空间光学追踪方法
- 下一篇:高密度存储一体化芯片封装加工装置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