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及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26494.2 | 申请日: | 2020-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94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0 |
发明(设计)人: | 范功端;卢达文;唐定胜;王培文;蔡俊华;庄燕珍;陈卓艺;杨尚武;林久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天成卓越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0 | 代理人: | 谭小容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间歇 隧道 废水处理 系统 处理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混凝气浮池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并通过进水管与集水池相连,混凝气浮池内安装有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布气管和溶气释放器,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包括桨叶、超滤膜、旋转电机、抽真空泵和出水管,旋转电机用于驱动桨叶旋转,抽真空泵用于将超滤膜的内腔抽真空,出水管的一端伸入超滤膜的内腔中,另一端竖直穿出超滤膜并伸到混凝气浮池外;布气管呈环形并位于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的下方,溶气释放器呈圆周均布在布气管上。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工艺,以解决现有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占地大、自动化程度低、出水水质无法达标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隧道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以及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是最常见的设施之一,隧道工程在山岭或丘陵也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隧道施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的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隧道施工废水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我国近年来逐渐加大了对隧道施工废水处理的投入,有效保护隧道周边的水生态环境。
目前,隧道施工废水主要的来源为:穿越不良地质单元时产生的涌水,隧道施工通常会遇到断层、暗河等不良地质单元,孔隙中的地下水以及地表水水源在压力作用下涌出,形成涌水;隧道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水,使用的大型机械因油脂泄露等原因,易进入涌水在排放时造成污染;爆破后沉降的废水,爆破过程中通常采用水喷淋工作面来达到降尘的目的,此类废水SS较高;根据废水产生的来源,隧道施工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石油类。
目前多采用“混凝+沉淀+过滤”为核心的末端处理技术。现有技术中工艺设计存在不合理之处:(1)停留时间短、容积偏小,负荷过大造成出水不稳定或不合格;(2)现有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多处工艺需要人工操作,导致出水不稳定,安全隐患较大;(3)施工现场通常场地有限,大型成套设备无法进场,安装难度大。随着污水排放标准政策出台,现有技术较难满足提标后的排放要求。主要原因有:a、废水进水的水量波动较大;b、受场地限制,设备容积较小,负荷过高,处理不完全;c、某些隧道穿过水源地,无法处理隧道废水中的微污染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占地大、自动化程度低、出水水质无法达标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包括混凝气浮池、集水池、集渣池和控制柜,所述混凝气浮池的上部设置有进水口并通过进水管与集水池相连,所述混凝气浮池内安装有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投药箱、布气管和溶气释放器,所述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包括桨叶、超滤膜、旋转电机、抽真空泵和出水管,所述桨叶环绕设置在超滤膜外,所述旋转电机用于驱动桨叶旋转,抽真空泵用于将超滤膜的内腔抽真空,从而使得超滤膜外的水经超滤膜过滤后进入内腔中,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伸入超滤膜的内腔中,另一端竖直穿出超滤膜并伸到混凝气浮池外,用于将超滤膜过滤后的水排出;所述布气管呈环形并位于搅拌及膜过滤一体组件的下方,所述溶气释放器呈圆周均布在布气管上;所述混凝气浮池的底部设置有排泥排砂管,混凝气浮池的上部设置有溢流口并通过溢流管与集渣池相连,在所述进水管、出水管、排泥排砂管和溢流管上分别设置有自动控制阀门;
所述桨叶共四个,呈圆周均布在超滤膜外;
所述混凝气浮池的顶部设置有盖板用于安装旋转电机和抽真空泵,出水管向下穿出混凝气浮池的底部。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混凝气浮池与集渣池合建而成。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溶气释放器共六个,在布气管的下方设置有与溶气释放器一一对应的垂直管,所述垂直管与布气管相通,每个垂直管的末端安装有一个溶气释放器。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工艺,包括上述的间歇式隧道废水处理系统,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264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