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8341.3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516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顺利;于兴河;李胜利;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崇智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67 | 代理人: | 申星宇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系统 定量 表征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基于钻井岩心、薄片、锆石的测试资料及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精细刻画古近系基岩组成及分布;S2、在古近系基岩组成及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貌刻画古近系重点层段分水线分布及凸起边缘边界样式差异划分汇水区;S3、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刻画物源搬运通道类型、方向及搬运能力大小,分析古近系各三级层序内物源通道平面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砂体间的配置关系;S4、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将测井‑岩心‑地震相综合刻画,结合区内古地理背景分析识别沉积体系;S5、通过对源汇系统定量参数的分析,在分析沉积体积、地形高差、汇水面积、沟谷截面积四个参数的基础上,得到计算公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方法。
背景技术
源汇系统的概念来自现代海洋沉积学,近些年引入到古代沉积系统领域的研究中。它强调从剥蚀地貌与沉积地貌的变化、演化来分析地质历史。近20年来,源汇概念开始在大陆边缘沉积作用的研究中兴起,被认为是沉积体系半定量分析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沉积学研究中引入源汇分析的概念和思想。在2010年美国石油地质年会上,源汇分析成为沉积学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许多重大地球科学研究计划都设立了关于源汇系统的长期研究工作,如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与联合海洋学协会组织的“大陆边缘科学计划划”,把从造山带的物源区、到冲积平原、浅海陆架,最终到深海盆地的源-汇系统列为近10年的四大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欧洲多国结合国际大陆计划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发起了“EUROSTRATAFORM”计划,着重了解从源到汇的沉积系统,理解和模拟地中海和北大西洋边缘由河流经浅海陆架和峡谷到深海的无机和有机颗粒的搬运过程,确定沉积物搬运过程、通道和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沉积地层形成的作用和贡献。目前,源汇系统的分析思想在我国陆相湖盆沉积体系研究中也在不断地应用。
目前大多数学者将海相盆地源汇系统划分为四部分:物源区—陆架区—斜坡区—盆地充填区。每一部分都包含多个参数,包括地貌、沟谷、沉积体等,因此,需要对每个参数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分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源汇系统的定量表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钻井岩心、薄片、锆石的测试资料及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精细刻画古近系基岩组成及分布;
S2、在古近系基岩组成及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古地貌刻画古近系重点层段分水线分布及凸起边缘边界样式差异划分汇水区;
S3、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刻画物源搬运通道类型、方向及搬运能力大小,分析古近系各三级层序内物源通道平面组合特征及其与沉积砂体间的配置关系;
S4、在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内,将测井-岩心-地震相综合刻画,结合区内古地理背景分析识别沉积体系;
S5、通过对源汇系统定量参数的分析,在分析沉积体积、地形高差、汇水面积、沟谷截面积四个参数的基础上,得到公式如下:
Y=-2.7×X12+3.3×10-4×X22-123.6×X32+8.3×X1+8.9×10-2×X2+26.2×X3-4.1
其中,Y为沉积体系体积;X1为地形高差;X2为汇水面积;X3为沟谷截面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83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