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人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药推注辅助穿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16099.6 | 申请日: | 2020-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8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宋智敏;徐爽;张承巍;周姝;潘振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专赢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97 | 代理人: | 刘梅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人 超声 引导 神经 阻滞 麻醉药 辅助 穿刺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单人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药推注辅助穿刺装置,包括:手持执行端,用于带动针头进行穿刺作业;推注管路,其包括注射器、依次连接的油箱、推注泵组及双腔体,所述双腔体还连接油箱和针头,所述推注泵组通过双腔体驱动注射器输送药液至针头或回抽针头的药液;以及监测单元和控制单元,所述监测单元监测推注泵组的压力、针头的穿刺状态,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推注管路工作。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有效节约人力,还能提高操作效率和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患者安全性,保证局麻药物准确注射在神经周围,且设备成本较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是单人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药推注辅助穿刺装置。
背景技术
手术后疼痛是伤害性疼痛,有效的手术后镇痛,不但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ERAS(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常对患者复合神经阻滞麻醉实现完整的术后镇痛。多模式镇痛是中等以上手术镇痛的基础,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全身性镇痛药的联合应用。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单独或联合全身使用NSAIDS(非甾体类消炎药)或阿片类药物也是四肢和躯体部位手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之一。充分体现了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的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神经阻滞麻醉的原理是在需要麻醉的神经根附近推注局麻药物,阻滞神经根支配区域。在整个过程中,需要间断回抽药液,并保持穿刺针的角度和位置的固定,以保证局麻药物不会误入血管。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可以精确定位神经根,提高成功率及麻醉质量,减少了神经阻滞的相关并发症。现如今,在超声引导下完成神经阻滞在临床操作中凸显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在完成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通常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超声定位进行穿刺,另需一人进行局麻药液推射,并在注射过程中进行间断回抽避免局麻药误入血管,同时感受推药阻力,避免穿刺针进入神经束膜。近阶段,神经阻滞操作理念为大容量给药,对于局麻药注射的部位、给药压力有了更高更准确的追求。因此,至少需要两位经验丰富的医师成熟配合才能完成。如无人配合,操作者需一手持超声探头,一手持充有局麻药液的注射器,注射器直接连接阻滞针。但单手持充满药液的注射器时,长度太长而难于控制阻滞针进针方向,且握持不方便注药困难,影响操作效果。对于某些部位的神经阻滞需要大容量给药时,50ml注射器推药阻力大,单人操作极其不便,且不易感知推药阻力,可能对周围结构造成损伤。
目前超声下使用普通神经阻滞穿刺针欲获得好的显影效果对操作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如超声下穿刺针显影不清,特别是平面外进针时,可能对患者造成损伤,存在潜在的医疗风险,而可显影穿刺针价格昂贵,增加患者负担。
传统注射泵由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丝杆和支架等构成,工作时步进电机旋转带动丝杆将旋转运动变成直线运动,注射泵通过电机的旋转获得设定的转速,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进行注射输液,把注射器中的药液输入人体。通俗来讲就是,注射泵的注射动作是由直流电机完成的。直流电机的转动通过传动轮及传动轴转化为直线运动,推动针栓完成注射。传统注射泵可以操作注射容量和注射速度,但针对神经阻滞麻醉,无法反馈、设定和监控推注压力,尤其在大容量注射器小剂量药物推注时,推注压力高可能存在潜在的神经损伤风险,此外传统注射泵不能控制注射压力,进行低恒压注射,不能把少量气体控制在针尖周围,因此传统注射泵在神经阻滞操作中有比较明显的缺陷。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单人操作极其不便,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高;无法对神经阻滞麻醉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反馈、设定和监控,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其他手段如显影穿刺针的成本昂贵,增加患者负担。
因此,设计一款可单人操作神经阻滞麻醉药物推注装置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不仅能够有效节约人力,还能提高操作效率和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患者安全性,保证局麻药物准确注射在神经周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单人用超声引导神经阻滞麻醉药推注辅助穿刺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6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异步电机漏感离线辨识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梯轿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