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桥梁多点分散体外预应力预制模块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1282.7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0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黄少文;刘小方;白午龙;段昕智;刘经熠;何昌轩;李方元;王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E01D10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曾耀先 |
地址: | 20003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桥梁 多点 分散 体外 预应力 预制 模块 加固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桥梁多点分散体外预应力预制模块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该装置包括:预制转向件,所述预制转向件设置于待加固桥梁的转向点,所述转向点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分散的多个锚固点;多个预制锚固件,所述预制锚固件设置于所述锚固点;湿接缝,所述预制锚固件、所述预制转向件分别与所述待加固桥梁之间形成所述湿接缝,所述湿接缝中浇筑有混凝土;多个分散体外预应力索,所述分散体外预应力索穿设于所述预制转向件,所述分散体外预应力索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向点的相对两侧的所述预制锚固件。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存在体外预应力在锚固点或转向点较为集中,施工复杂、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桥梁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梁多点分散体外预应力预制模块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
背景技术
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受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质量、维护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受力状态不断变化,会导致桥梁跨中下挠,严重时导致腹板、跨中底板开裂,连续梁还会导致负弯矩顶板开裂。而现有的加固方法包括增大截面法,粘钢板、粘CFRP(碳纤维增强基复合材料)板,或贴CFRP布,以及各种预应力方法。
针对上述因受力变形和开裂的最有效的加固方法是预应力方法,而预应力方法也包括采用不同材料、体内和体外等不同方法。相对于其他预应力方法,最有效、最快捷和最方便实现的加固方法是采用施加体外预应力的方法,也是目前最常见的工程解决办法。
相对于需要采用预应力加固的桥梁,通常是跨度相对大桥梁,其开裂和变形相对严重。在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时,必然会影响其原有受力状态。在加固过程中,为了克服施工空间和环境等不利影响,在兼顾受力情况下,施加的预应力通常采用较为集中转向和锚固的形式,导致的问题就是结构受力体系发生改变,体外预应力在锚固点或转向点较为集中。而为避免集中力导致的次生开裂问题,就是要做较强大或复杂的锚固构造或转向构造。
而且通常锚固区或转向区的施工空间比较小,强大和复杂的锚固构造或转向构造则进一步增加了施工难度。具体做法是在梁体特定部位(以箱梁为例,则是在箱梁内),增加钢筋混凝土锚固块或板、转向块或板,并将预应力锚固用预应力锚板或转向块预埋其中。要完成这一工序,通常需要凿除锚固和转向区段的部分混凝土,使相应锚固块或板和转向块或板的钢筋与既有桥梁结构的钢筋实现相交,或采用植筋方法把其钢筋与既有桥梁结构钢筋相交,以实现力向原结构上传递,钢筋网中固定锚板或转向器,然后再安装模板和浇混凝土。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通常中一周以后),安装预应力索于锚板和转向块中,再进行预应力张拉施工,全桥的施工周期因为这一特定的工序要求而不得不延长,这对于一些急需解决病害以恢复交通的桥梁来说肯定不利。这其中,受到预应力索体影响,有时工作空间通常影响限制,还需要凿开箱梁结构以安装预埋钢筋网、锚板或转向器,事后再修复。其施工复杂程度增加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消耗。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桥梁多点分散体外预应力预制模块加固装置及其加固方法,以解决传统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存在体外预应力在锚固点或转向点较为集中,施工复杂、施工周期长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桥梁多点分散体外预应力预制模块加固装置,包括:
预制转向件,所述预制转向件设置于待加固桥梁的转向点,所述转向点的相对两侧设置有分散的多个锚固点;
多个预制锚固件,所述预制锚固件设置于所述锚固点;
湿接缝,所述预制锚固件、所述预制转向件分别与所述待加固桥梁之间形成所述湿接缝,所述湿接缝中浇筑有混凝土;
多个分散体外预应力索,所述分散体外预应力索穿设于所述预制转向件,所述分散体外预应力索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转向点的相对两侧的所述预制锚固件。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分散体外预应力索施加分别施加有等量或相近的预应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128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