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7587.0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2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白旺旺;王苏敬;余欲为;康旭;钱晨;索建国;田永成;刘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25 | 分类号: | G01M13/025;G01M17/08;G01L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嫚嫚;赵燕力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列车 制动缸 自动检测 装置 | ||
1.一种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1),其内固定设置有待检测的制动缸(6);
扳手组件(4),其能沿制动缸活塞杆(602)的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所述扳手组件(4)上靠近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一端与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的端部连接,以带动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移动至测试项点位置;
测力组件(3),其设置于所述扳手组件(4)上远离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一端,以采集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在所述测试项点位置上的制动力;
止挡组件(2),其能沿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的延伸方向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外壳(1)上,当所述扳手组件(4)带动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移动至所述测试项点位置时,所述止挡组件(2)与所述测力组件(3)抵接,以对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的移动位置进行止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组件(4)包括第一导向支架(401)、第一执行气缸(402)和第一驱动电机(403),所述第一导向支架(401)能沿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的延伸方向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执行气缸(402)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支架(401)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03)设置于所述第一执行气缸(402)的活塞杆的端部,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与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的端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的端部设置有回程螺母(601),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的端部设置有块状的扳手(405),所述扳手(405)上开设有与所述回程螺母(601)相配合的卡接孔(4051),所述回程螺母(601)嵌设于所述卡接孔(4051)内,且所述回程螺母(601)的外壁与所述卡接孔(4051)的内壁卡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03)的输出轴上设置有扭矩传感器(404),所述扭矩传感器(404)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9)的信号接收端电性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支架(401)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406),所述位移传感器(406)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9)的信号接收端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支架(401)包括支板(4011)和两个滑块(4012),两所述滑块(4012)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板(4011)的两端,所述外壳(1)的两相对内壁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相平行的导轨(5),所述支板(4011)位于两所述导轨(5)之间,且所述支板(4011)与所述导轨(5)相垂直,两所述滑块(4012)分别滑设于对应的所述导轨(5)上,以使所述支板(4011)能沿所述导轨(5)滑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列车制动缸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支架(401)还包括承托板(407)和两连接杆(408),两所述连接杆(408)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03)的两侧,且两所述连接杆(408)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支板(4011)连接,两所述连接杆(408)的另一端分别卡接于所述制动缸活塞杆(602)的外壁上;
所述承托板(407)滑设于两所述连接杆(408)的顶部,所述第一执行气缸(402)设置于所述支板(4011)的顶部,所述第一执行气缸(402)的活塞杆的端部与所述承托板(407)的顶面连接,所述承托板(407)的底面靠近两相对边缘位置分别与两所述连接杆(408)的顶部能滑动地接触,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03)设置于所述承托板(407)的底面中间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758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振复合残余应力调控工艺参数的优化方法
- 下一篇:即时打印贴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