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温无烟艾灸仪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06018.4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6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钱金龙;李杰峰;朱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昊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H39/06 | 分类号: | A61H39/06;A61N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宣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88 | 代理人: | 陈酩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烟 艾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温无烟艾灸仪,涉及艾灸技术领域,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包括容器、密封盖、艾气导流风扇、艾料碳化舱、第一加热芯片组,所述容器的内部设置有艾气腔,所述艾气腔的底部安装有第二高温加热芯棒,所述密封盖可拆卸安装在容器上,所述艾气导流风扇安装在密封盖的内部,所述艾气导流风扇上安装有红外辐射温度感应器,所述艾气导流风扇的底部的密封盖上设置有固定层,所述固定层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通气孔。涉及艾灸技术领域,本发明在使用时,使艾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设备内部也不会产生大量的艾绒燃烧后的难以清除的烟油问题,设备能在室内安全地使用,而不用担心烟雾缭绕,久久不散有害健康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艾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温无烟艾灸仪。
背景技术
古代传统艾灸治病、养生的原理,是利用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效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除湿散寒的效果,古人经过千年的摸索,最终将艾草定为施灸时主要的原料,借助艾草本身的药力,疏通人体身上经络的药物,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量是红外线,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量,艾灸施用人体的穴位过程中,其红外辐射效应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但是在现代医疗环境中,采用艾绒治疗燃烧时不断燃烧产生大量的艾烟却会给医疗环境的空间造成很大的污染,尤其是烟雾中包含着大量的pm2.5对人体有害的颗粒微尘,对患者和施治者危害都很严重。
由上所述,为此我们设计出了一种双温无烟艾灸仪来解决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双温无烟艾灸仪。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温无烟艾灸仪,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包括容器、密封盖、艾气导流风扇、艾料碳化舱、第一加热芯片组,所述容器的内部设置有艾气腔,所述艾气腔的底部安装有第二高温加热芯棒,所述密封盖可拆卸安装在容器上,所述艾气导流风扇安装在密封盖的内部,所述艾气导流风扇上安装有红外辐射温度感应器,所述艾气导流风扇的底部的密封盖上设置有固定层,所述固定层上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通气孔,所述艾料碳化舱设置在第一加热芯片组与固定层之间,所述第一加热芯片组的内部形成放置腔。
优选的,所述放置腔的内部放置有艾绒、艾条和艾饼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容器为隔热材质制成,所述容器的底部设置有出口,所述第二高温加热芯棒呈卵园形状,所述第二高温加热芯棒的下方安装在出口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设备本体的外部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内镶嵌有控制电路,所述红外辐射温度感应器、第一加热芯片组、艾气导流风扇和第二高温加热芯棒均与控制电路之间导线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加热芯片组、艾气导流风扇和第二高温加热芯棒相适配的控制按钮。
优选的,所述艾气腔的内侧下方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与第二高温加热芯棒的顶部之间通过螺丝锁紧连接。
优选的,所述容器的上方一侧设置有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
1、在隔热功能容器底部设有狭小的出口,艾气腔内碳化过的艾气流过狭小的高温出口时,艾气进一步被焦化,烟雾进一步减少甚至消失,同时被焦化的艾气能产生出艾绒在明火燃烧后特有的芳香味道,但是其中不会含有PM2.5的微尘颗粒,充分发挥了艾灸的药理治疗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昊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昊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60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