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有散热系统的测井仪充电电源及其工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96904.X | 申请日: | 2020-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713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陈斌;杨哲;余刚;雷晓煜;程晓峰;李雨田;李琴;刘建江;秦纳;熊万军;肖胜飚;邱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42 | 分类号: | H01M10/42;H01M10/48;H01M10/613;H01M10/6563;E21B47/0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马贵香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有 散热 系统 测井 充电 电源 及其 工作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有散热系统的测井仪充电电源及其工作方法,使用可充电电池代替一次性电池,同时设置有控制系统,控制电池短节进行合理的充、放电过程,在没有测井任务时将多余电能释放,即可消除安全隐患。电池短节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当温度传感器感知到温度超限后,控制系统控制循环气泵运行,当温度低于某一温度后,控制电路控制循环气泵停止运行。本发明的充电电源既保留了充电电池可重复利用的优势,又能降低充电电池周围的环境温度,保证电池的正常运行。从而极大的降低了废旧电池的产生速度,有效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同时有效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测井领域,涉及一种带有散热系统的测井仪充电电源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石油开采领域存在某些非常规油井(如水平井等),随着开采技术发展,这类非常规油井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存在大量无法通过重力将测井仪器下放到目的层位的油井,必须通过钻杆等方式将仪器下放到目的层,这时可采用存储式测井技术,不使用电缆,而将测井数据暂时存储在井下仪器内部,同时使用电池为井下仪器供电。
目前存储式测井仪使用的电源为高温一次性电池,这种电源存在以下缺点:1)电池无法重复使用,为保证测井成功率,每次测井必须更换新电池,电池利用率低、测井成本高;2)大量产生废电池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3)一次性电池含有大量电能,无论是新电池或废电池中都存储有大量电能,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都存在安全隐患。而现有投入商业运用的充电电池通常耐温不高,一般不超过80°,而目前常用的存储式测井仪温度指标可达到175°,即现有的充电电池无法直接与存储式测井仪配套使用。因此,亟需发展一种新的测井仪充电电源以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测井仪充电电源因无法重复使用导致的测井成本高、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的缺点,提供一种带有散热系统的测井仪充电电源及其工作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带有散热系统的测井仪充电电源,包括承压外壳及安装在承压外壳内部的电源主体;
所述电源主体包括电池短节、温度传感器、循环气泵和控制系统,所述电池短节包括若干个电连接的充电电池和电量监测装置;
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电池短节上;
所述循环气泵通过循环管路连接在电池短节的外侧壁上;
控制系统分别与电量监测装置、温度传感器和循环气泵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循环管路包括进气管、导热气管和出气管,电池短节、进气管、循环气泵、导热气管、出气管和电池短节依次连接,构成循环散热回路。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和出气管上均安装有电磁阀,电磁阀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热气管的内部安装有冷却剂,冷却剂为能够循环使用的化学试剂。
优选地,所述电池短节、温度传感器及控制系统均设有两个,分别安装在承压外壳内部的两端;循环气泵固定在承压外壳内部的中心。
优选地,所述承压外壳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用于为电源主体提供电气接口的电路插头。
优选地,所述承压外壳内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两个定位体,用于对电池短节进行固定。
优选地,所述电池短节还包括金属骨架,若干个充电电池安装在金属骨架上。
优选地,所述承压外壳由保温材料制备而成。
一种测井仪充电电源的工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测井仪器通过测井电缆与测井仪充电电源连接,之后对电池短节进行充电,电量监测装置将电池短节的电量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在电池短节充电完成后,提示停止充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69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