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96698.2 | 申请日: | 2020-09-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4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梅晶晶;罗群;王天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悠睿光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何世磊 |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宝山区自由贸***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指纹识别 装置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该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包括微透镜阵列组件和图像传感器;微透镜阵列组件包括导光通道部和微透镜阵列,微透镜阵列由若干个呈阵列排布的微透镜组成,导光通道部和微透镜阵列一体成型,微透镜阵列、导光通道部、图像传感器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且多个微透镜对应一个图像传感器,导光通道部由若干个呈阵列排布的导光件组成,微透镜阵列组件还包括光阑,光阑上设有若干个呈阵列排布的锥形通孔,导光件位于锥形通孔内,且相邻的导光件之间由光阑填充。本发明能够解决现有技术挡光层之间的间隙容易发生光线串扰、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得到逐渐普及,屏下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一种,以成为目前手机的主流配置之一。
目前,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主要采用微透镜阵列成像与微透镜阵列导光识别装置,微透镜阵列导光识别装置是通过采集指纹谷脊亮暗对比度来进行指纹识别。
但现有的微透镜阵列导光识别装置,主要是通过光刻工艺制造单层或多层的挡光层,挡光层之间的间隙容易发生光线串扰,降低了指纹谷脊的亮暗对比度,影响了指纹识别准确性。此外,现有的微透镜阵列导光识别装置,多个微透镜需要对应多个图像传感器,导致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挡光层之间的间隙容易发生光线串扰、成本高的问题。
一种屏下指纹识别装置,包括微透镜阵列组件和图像传感器;
所述微透镜阵列组件包括导光通道部和微透镜阵列,所述微透镜阵列由若干个呈阵列排布的微透镜组成,所述导光通道部和所述微透镜阵列一体成型,所述微透镜阵列、所述导光通道部、所述图像传感器从上到下依次层叠设置,且多个所述微透镜对应一个所述图像传感器,所述导光通道部由若干个呈阵列排布的导光件组成,所述导光件与所述微透镜对应设置;
所述微透镜阵列组件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上设有若干个呈阵列排布的锥形通孔,所述锥形通孔靠近所述微透镜阵列一端的直径大于所述锥形通孔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一端的直径,所述导光件位于所述锥形通孔内,且相邻的所述导光件之间由所述光阑填充。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通过微透镜的光线经导光件传输至图像传感器,由于导光件位于锥形通孔内,且相邻的导光件之间由光阑填充,由此形成了立体式的挡光结构,利用导光件侧壁的光阑的吸光性能,能够拦截更多的杂散光,有效减少光线串扰,极大提高了指纹谷脊的亮暗对比度。此外,采用多个微透镜对应一个图像传感器的方式,减少了图像传感器的数量,降低了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满足以下条件式:
DL≤W/2;
其中,DL为所述微透镜的宽度,W为所述图像传感器的像元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光阑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一面与所述导光通道部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的一面处于同于平面,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满足以下条件式:
0.9*H1*DL/H2≤D1≤DL;
其中,D1为所述锥形通孔靠近所述微透镜阵列一端的直径,H1为所述光阑的高度,H2为所述微透镜阵列组件的总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屏下指纹识别装置满足以下条件式:
0.1*H1*DL/H2≤D2≤0.5*DL;
其中,D2为所述锥形通孔靠近所述图像传感器一端的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悠睿光学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悠睿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9669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辐照交联卷材加工用塑料挤片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