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飞虱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9023.5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6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杨保军;刘淑华;王爱英;罗举;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磊 |
地址: | 3114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室内 生物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飞虱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步骤包括:S1:将盆栽水稻苗在吡蚜酮梯度稀释液中浸渍;S2:将未交配的稻飞虱试虫接入盆栽水稻苗,直至羽化成雌雄成虫完成交配;S3:将完成交配的稻飞虱雌性成虫分别单头饲养于稻飞虱产卵装置中,以稻飞虱雌性成虫是否产生F1代孵虫判定可育性;S4:计算试虫不育雌虫率;S5:根据吡蚜酮梯度稀释液的系列浓度和试虫不育雌虫率得到毒力回归线,计算不育中浓度。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将雌虫不育率作为稻飞虱对药剂的反应指标,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飞虱室内生物测定方法,主要应用在植物保护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稻飞虱是危害亚洲水稻的重要害虫,在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其种类主要包括褐飞虱
生产上对稻飞虱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开展杀虫剂对稻飞虱室内生物测定是合理选择药剂的基础。现有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药膜法、稻茎浸渍法、稻苗浸根法和稻苗浸渍法等,采用这些方法可计算药剂的LD50或LC50,来评价稻飞虱对药剂的敏感性,进而获得田间种群的抗性倍数(RR)。随着特效杀虫剂吡虫啉等药剂因抗性和安全性等问题被限制或禁止用于稻田,吡啶甲亚胺类杀虫剂吡蚜酮(Pymetrozine, PYM)成为近年来防治稻飞虱的首选药剂。国内吡蚜酮对褐飞虱室内毒力测定方法主要依据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监测技术规程(NY/T 1708-2009),其步骤包括浸渍法或浸苗法处理低龄若虫,观察5~10d后的死亡虫数,最终获得药剂的LC50,2011~2015年的抗性监测发现国内多个稻区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吡蚜酮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随着生产上对该药剂过渡依赖,预示田间褐飞虱抗种水平将会进一步上升,最新已发现采用该方法时高剂量吡蚜酮对田间种群已无明显致死活性(死亡率达50~90%),无法获得量化结果(LC50)。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推荐的吡蚜酮对褐飞虱生物测定方法是以试虫F1代孵虫数为反应指标(Method NO.005),其主要流程为吡蚜酮浸苗法处理稻苗后接入雌虫,记录F1代孵虫数来考查试虫敏感性,但不能计算LC50;日本学者Katsuhiko等对这一方法进行了改进,用点滴法处理雌虫,考查F1代孵虫数,可计算获得药剂的有效中浓度(ED50),但未见实现对田间种群的抗性评价。分析该方法尚有如下问题:处理雌虫为羽化1~5天,存在羽化天数或交配天数差异,以及多头雌虫产卵(5或10头)所用的稻苗生长条件(株数、茎杆粗细等)本身载卵能力差异,易造成产卵量不同;长势良好稻苗产卵潜力高,在低剂量或对照处理中易于在预定的观察时间即出现超量孵化若虫过渡取食而出现的苗枯虫死现象造成计数误差;以剂量-雌虫F1代孵虫量获得的EC50与标准的剂量-死亡率Finney机率值分析法吻合性差。
现有的以试虫死亡率为反应指标评价结果的稻飞虱生物测定方法对高水平抗性种群无明显致死活性不能满足需求,而以F1代若虫孵化量作为反应指标来评价结果的方法存在若干问题未见应用于田间种群的抗性评价。因此,为了准确检测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合理利用该类杀虫剂,急需建立一套可以开展室内或田间稻飞虱抗性种群抗性水平准确、量化检测的新型生物测定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稻飞虱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将雌虫不育率作为稻飞虱对药剂的反应指标,提高了测定的准确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稻飞虱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S1:将盆栽水稻苗在吡蚜酮梯度稀释液中浸渍10-30s,然后将水稻苗晾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稻研究所,未经中国水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90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