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结构的软梯头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88520.3 | 申请日: | 2020-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2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 发明(设计)人: | 黄伟;张强永;吴亚龙;刘鹏主;刘晨;黄胜;滕勇;卢金科;李京;王永涛;李磊;任勇;罗正刚;封舟壮;欧阳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6C1/36 | 分类号: | E06C1/36;E06C7/18;E06C7/48;E06C7/5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王晓东 |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结构 软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结构的软梯头,此软梯头包括梯头组件和梯架组件,其中,梯头组件,包括梯头和防脱扣件,所述防脱扣件设置于所述梯头的侧壁内;梯架组件,包括梯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梯架的端部,所述梯架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梯头相连;本发明中的新型软梯头在与电线挂架的端部增设了防脱扣件,此扣件结构简单,配合效果好,扣合后的安全性高;而连接件能够调整梯头和梯架的连接状态,使其对应不同的使用状态,从而提高装置的适用范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检修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结构的软梯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软梯头已经沿用几十年,虽然在整体结构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种安全隐患,因为它的挂线方式为先交叉在横挂的方式,另外两侧由于没有一次性的关门功能,因此有因容易变形从而导致软梯头关门不成功的问题,所以稳定性不是很好。并且现有的电力检修设备,会存在两种检修状态,第一种是将软梯头挂接在一根电线上,第二种是将软梯头挂接在两根平行的电线上,但是现有的软梯头并不支持两种使用状态的切换。因此,本申请方案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用于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软梯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软梯头,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软梯头结构差,安全性不高,使用状态单一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结构的软梯头,此软梯头包括梯头组件和梯架组件,其中,梯头组件,包括梯头和防脱扣件,所述防脱扣件设置于所述梯头的侧壁内;梯架组件,包括梯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梯架的端部,所述梯架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梯头相连。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梯头包括钩形杆和导轮,所述导轮通过可配合的驱动轴转动设置于所述钩形杆的弯曲部。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防脱扣件包括防脱杆和调节扣,所述防脱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钩形杆的钩形端部,而所述调节扣设置于所述钩形杆弯曲部开设的安装槽内,且所述防脱杆的自由端能够与所述调节扣扣合相连。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扣包括中心轴、型杆和复位弹簧,其中,所述中心轴横向连接在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型杆的型底部活动套接在所述中心轴的外壁上,而所述复位弹簧套接在所述中心轴上,且其一端与所述型杆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内腔侧壁相连。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型杆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型杆,所述型杆的短边与所述型杆的侧壁相连,长边延伸至所述钩形杆的外侧。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梯架包括梯杆、梯梁和弧形围杆,所述梯梁的两端对称连接有所述梯杆,而所述弧形围杆活动铰接在所述梯杆的上端杆体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插接部、插槽部和连接管,所述插接部位于所述钩形杆的杆体端部,而插槽部位于所述梯杆杆体端部,所述插接部和插槽部能够相互配合,所述连接管配合套设于二者的连接处。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接部包括插接头和第一内螺纹,所述插接头设置于所述钩形杆的端部侧壁上,而所述第一内螺纹位于所述钩形杆的杆体侧壁上。
作为本发明所述新型结构的软梯头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插槽部包括插接槽和第二内螺纹,所述插接槽与插接头配合相连,而所述第二内螺纹位于所述梯杆杆体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85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事件驱动器与SDOFH控制器协同设计方法
- 下一篇:解耦膜式液压悬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