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和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86765.2 | 申请日: | 2020-09-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42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 发明(设计)人: | 孙小光;韩峰;蒋斌庆;师玉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B60R21/01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肖冰滨;王晓晓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碰撞 约束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乘员姿态识别装置、碰撞传感器、乘员姿态调整装置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乘员姿态识别装置、所述碰撞传感器、所述乘员姿态调整装置连接;其中,
所述乘员姿态识别装置用于识别乘员的姿态;
所述碰撞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车辆是否发生碰撞;
所述控制装置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用于表示所述车辆发生碰撞的第一结果且接收到所述乘员姿态识别装置发送的用于表示所述乘员的姿态为后倾或躺倒姿态的第二结果时,控制所述乘员姿态调整装置固定所述乘员的下半身以使所述乘员的姿态在惯性下调整为直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
在控制所述乘员姿态调整装置固定所述乘员的下半身以使所述乘员的姿态在惯性下调整为直立时,控制所述车辆的安全带释放相应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姿态调整装置安装于所述车辆的仪表板或地板处,用于弹出气囊接触所述乘员的小腿和/膝盖,以使所述乘员的姿态在惯性下调整为直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安全气囊,
所述碰撞传感器还用于检测所述车辆发生碰撞的强度;
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用于表示所述碰撞的强度大于预设值的第三结果时,控制所述安全气囊释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员姿态识别装置用于:
检测所述乘员的当前的人体关键点坐标;
根据所述乘员的当前的人体关键点坐标,识别所述乘员的姿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还用于:
在接收到所述碰撞传感器发送的用于表示所述车辆发生碰撞的第一结果且接收到所述乘员姿态识别装置发送的用于表示所述乘员的姿态为后倾或躺倒姿态的第二结果时,确定所述乘员的当前的胸部坐标和当前的腹部坐标;
根据所述当前的胸部坐标、所述当前的腹部坐标、直立时的胸部预设坐标以及直立时的腹部预设坐标,确定所述车辆的安全带释放的长度;
根据所确定的安全带释放的长度,控制所述车辆的安全带释放。
7.一种车辆的碰撞约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基于乘员姿态调整装置,该方法包括:
识别乘员的姿态;
检测所述车辆是否发生碰撞;
在检测到所述车辆发生碰撞且识别到所述乘员的姿态为后倾或躺倒姿态时,控制所述乘员姿态调整装置固定所述乘员的下半身以使所述乘员的姿态在惯性下调整为直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乘员的姿态包括:
检测所述乘员的当前的人体关键点坐标;
根据所述乘员的当前的人体关键点坐标,识别所述乘员的姿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检测到所述车辆发生碰撞且识别到所述乘员的姿态为后倾或躺倒姿态时,该方法还包括:
确定所述乘员的当前的胸部坐标和当前的腹部坐标;
根据所述当前的胸部坐标、所述当前的腹部坐标、直立时的胸部预设坐标以及直立时的腹部预设坐标,确定所述车辆的安全带释放的长度;
根据所确定的安全带释放的长度,控制所述安全带释放。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碰撞约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当前的胸部坐标、所述当前的腹部坐标、直立时的胸部预设坐标以及直立时的腹部预设坐标,确定所述车辆的安全带释放的长度包括:
通过以下公式确定所述车辆的安全带释放的长度:
X=[(P2当前-P2标定)+(P3当前-P3标定)]×σ,
其中,X为所述安全带释放的长度,P2当前为所述当前的胸部坐标,P2标定为所述直立时的胸部预设坐标,P3当前为所述当前的腹部坐标,P3标定为所述直立时的腹部预设坐标,σ为补偿系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676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