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及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85854.5 | 申请日: | 2020-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5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林向宇;陈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16;C02F101/10;C02F101/30;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361021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资源 就地 污染 负荷 分散 生活 污水 源头 分离 收集 处理 系统 及其 设计 方法 | ||
1.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质收集装置与处理装置,所述分质收集装置包括黑水截流溢流井、灰水收集汇集井、污水收集管网,所述处理装置包括1套以上的分散式黑水消化回用单元和1套以上的杂用水处理单元,所述黑水消化回用单元包括厌氧消化池和回用池,所述杂用水处理单元包括调节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潜流湿地;
所述黑水截留溢流井包括进水管、出水管和溢流管,进水管连接化粪池出水管,出水管的管底标高与进水管的管底标高保持一致,溢流管的管底标高与进水口的管顶标高保持一致,出水管与厌氧消化池和回用池依次连通且其管底标高与厌氧消化池进水管的管底标高保持一致,溢流管连接污水收集管网;
所述灰水收集汇集井包括格栅网、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格栅网倾斜安装于灰水收集汇集井内部以将灰水收集汇集井分割为拦截区和透过区两个部分,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拦截区,所述出水管设置于透过区且为三通管,所述三通管设置于透过区高度1/4-3/4的位置且三个开口方向分别朝向井底、井顶和出水方向,朝顶管道延伸到高于任何一路杂用水进水管管顶标高的位置,朝底管道延伸到距离井底1/5H处;所述灰水收集汇集井的进水管连接村民住房的杂用水排水口、并由三通出水管道与污水收集管网连接,所述污水收集管网的末端接入杂用水处理单元,与调节池、好氧池、沉淀池和潜流湿地依次连接;
所述回用池不设溢流口或溢流口的管底标高必须高于厌氧消化池进水口和管顶标高,以确保经微生物稳定后黑水在没有回用需求时,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黑水能顺利溢流到污水收集管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灰水收集汇集井的数量为多个,每个灰水收集汇集井的进水管各自连接不同住户的不同灰水来源,不同灰水收集汇集井的出水汇合后一起经污水收集管网排入杂用水处理单元的调节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网中的格栅间隙为0.5-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消化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15天,所述回用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0.5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消化池由N个相互连通的反应隔室组成,N≥3,末个反应隔室在池高度上与回用池的中下部相连通以使得厌氧消化池在运行时具有一定的水量和水质调节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消化池中反应隔室的数量为三个,第一个反应隔室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大于1天,第二个反应隔室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5天,第三个反应隔室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10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消化池与回用池采用地埋式建造,以确保冬天低温条件下厌氧微生物具有最低的活性,能对黑水中的有机物具备降解效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用池加装回用管道和控制阀门,以便实现液态肥有资源回用,降低村民在使用液态肥时的劳动强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资源就地回用与污染负荷减量的分散式生活污水源头分离收集与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杂用水处理单元的好氧池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4小时,沉淀池的有效沉淀时间不少于0.5小时,潜流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不少于2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585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