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包覆式陶瓷炉管防漏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81134.1 | 申请日: | 2020-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8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锁;陈永平;汪伟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利卡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B17/00 | 分类号: | F27B17/00;F27D1/00;F27D11/02;F27D2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包覆式 陶瓷 炉管 防漏 装置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包覆式陶瓷炉管防漏装置及检测方法,其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内腔设置有陶瓷炉管,所述陶瓷炉管的表面设置有内护套板,所述内护套板的表面设置有加热丝,所述加热丝的表面设置有外护套板。本发明通过设置炉体、陶瓷炉管、内护套板、加热丝、外护套板、热电偶和导电螺栓的配合使用,可以对陶瓷炉管进行安全防护和对陶瓷炉管的温度进行实时检测并调控,解决了现有陶瓷炉管一般用于对物料的加热熔化,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对陶瓷炉管进行温度的监测,容易导致陶瓷炉管的温度过高发生炸裂,同时防护效果低下的问题,该包覆式陶瓷炉管防漏装置及检测方法,具备安全性高和温度监测的优点,值得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陶瓷炉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覆式陶瓷炉管防漏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使用于食器、装饰上外,陶瓷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着重要角色,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在工业应用中,由于陶瓷良好的导热性,被用于加热物料进行注塑等工艺,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陶瓷炉管一般用于对物料的加热熔化,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对陶瓷炉管进行温度的监测,容易导致陶瓷炉管的温度过高发生炸裂,同时防护效果低下,降低了陶瓷炉管的使用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包覆式陶瓷炉管防漏装置及检测方法,具备安全性高和温度监测的优点,解决了现有陶瓷炉管一般用于对物料的加热熔化,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对陶瓷炉管进行温度的监测,容易导致陶瓷炉管的温度过高发生炸裂,同时防护效果低下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包覆式陶瓷炉管防漏装置,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内腔设置有陶瓷炉管,所述陶瓷炉管的表面设置有内护套板,所述内护套板的表面设置有加热丝,所述加热丝的表面设置有外护套板,所述外护套板的表面贯穿有热电偶,所述加热丝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导电螺栓。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内护套板和外护套板均呈多个,所述内护套板相对的一侧之间留有膨胀间隙,所述外护套板相对的一侧之间留有膨胀间隙。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加热丝呈环形缠绕于陶瓷炉管的表面,且加热丝呈波纹形构造。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导电螺栓远离加热丝的一侧贯穿延伸至炉体的表面并通过第一螺母和垫片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外护套板的表面设置有与外护套板和内护套板配合使用的间隙隔离层。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内护套板的表面开设有与加热丝配合使用的环形槽,且环形槽均匀分布于内护套板的表面。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间隙隔离层位于炉体的内部,且炉体通过多个第一螺栓与外接安装板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所述热电偶贯穿间隙隔离层并延伸至外护套板的内腔,且热电偶远离外套护板的一侧贯穿延伸至炉体的表面并通过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与外护套板固定连接。
一种包覆式陶瓷炉管防漏检测方法,将导电螺栓与外接电源通过导线连接,将加热丝加热并逐渐加热陶瓷炉管,通过陶瓷炉管的温度提升对物料进行加热,然后使用者通过热电偶的作用,能够对陶瓷炉管进行温度的监测,使用者可以随时对陶瓷炉管进行温度的控制调节,如果发生意外使用者通过拆卸第二螺栓和第二螺母,能够对热电偶进行快速安装和拆卸,方便使用者对陶瓷炉管的温度进行监测,使用者根据温度的高低进行温度调节,方便了使用者根据需要对陶瓷炉管的加热温度进行控制,方便了使用者对陶瓷炉管进行防护的同时也进行温度检测,同时间隙隔离层有效保证了物料发生渗漏的现象,提高了陶瓷炉管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利卡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利卡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811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丙硫菌唑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旋转式剃须刀及其刀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