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循环式抑尘漏斗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73268.9 | 申请日: | 2020-09-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0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 发明(设计)人: | 赵星星;何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谷瑞斯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69/18 | 分类号: | B65G69/18 |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周青;许春光 |
| 地址: | 225000 江苏省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式抑尘 漏斗 及其 工作 方法 | ||
循环式抑尘漏斗及其工作方法,包括位于抓斗下方的架体、安装于架体的料斗,所述料斗包括上料斗、下料斗,所述上料斗位于下料斗之上,所述上料斗底部的出料口设有避尘活页,所述架体上安装有循环气室;所述循环气室包括风道以及风道两端的上腔室、下腔室,所述风道内设有风机;所述上腔室的出口朝向上料斗的进料口,所述下腔室的进口与下料斗的进料口连通;风机工作,由下料斗的进料口、下腔室、风道、上腔室、上料斗的进料口形成循环气室。本发明结构简单合理,生产制造容易,提供了多分支独立的循环气室工作,解决出现故障停机工作的问题,循环气室的抑尘结构,解决物料外泄、粉尘扬起、环境污染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料斗结构,是用于港口等场所装卸散装的粮食等物料的循环式抑尘漏斗,具体是循环式抑尘漏斗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加快装运速度、节约成本,现采用“四散”技术,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储技术。在航海运输时,通常是将散粮食直接装船后进行运输,到达目的港口后,再通过散卸方式卸到货车上,再由后者运到粮仓。在散卸过程中,通常是由一个大型抓斗从船上抓取粮食,然后将抓取的粮食倒入一个大型漏斗中,倒入漏斗中的粮食会自动流到其下方的输送设备内。
为了能因应船舶停靠位置、货车停放位置、现场环境等变化而选择最佳装卸位置,其中使用的漏斗通常都是可移动式漏斗卸粮食等物料,在卸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从而对环境造成污染,严重时会导致整个装卸区域灰尘弥漫。
如何有效控制粉尘,已成为行业的一个难题。现有技术中的漏斗采用的是公用风路系统,当出现故障时,需要整机停机检修,降低工作效率,且除尘方面未作任何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循环式抑尘漏斗及其工作方法,以解决粉尘、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循环式抑尘漏斗,其特征是,包括位于抓斗下方的架体、安装于架体的料斗,所述料斗包括上料斗、下料斗,所述上料斗位于下料斗之上,所述上料斗底部的出料口设有避尘活页,所述架体上安装有循环气室;
所述循环气室包括风道以及风道两端的上腔室、下腔室,所述风道内设有风机;所述上腔室的出口朝向上料斗的进料口,所述下腔室的进口与下料斗的进料口连通;风机工作,由下料斗的进料口、下腔室、风道、上腔室、上料斗的进料口形成循环气室。
进一步的,所述下腔室底部安装有除尘布袋,所述除尘布袋由钢筋骨架支撑固定于下料斗的进料口处。
进一步的,所述下腔室与上腔室之间设有作为储气罐的中腔室,所述中腔室的进气口由空压机供气,中腔室的出气口与下腔室连通,并由脉冲电磁阀控制启闭;中腔室通过脉冲电磁阀给下腔室内间歇性送入气体,使下腔室底部的除尘布袋间歇性的发生抖动,将除尘布袋所拦截的物料、粉尘抖落至下料斗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斗的侧壁均匀分布有若干小吸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上腔室的出口设有若干斜挡板,若干斜挡板由上往下平行并倾斜排布,使上腔室的出口方向向下倾斜并朝向上料斗的进料口。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斗的进料口设有移动式上盖,所述移动式上盖为对开式结构,且其上表面为中部至边沿倾斜的坡面。
进一步的,所述架体底部设有可移动行走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循环气室为四组,均匀布置于架体的四周;每个上腔室、中腔室、下腔室沿对应的料斗侧边长度方向布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循环式抑尘漏斗的工作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抓斗处于工作放料状态,将物料移动至上料斗的进料口处,确保抓斗底部进入上料斗内,物料通过自身的重力,经过避尘活页下落至下料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谷瑞斯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谷瑞斯机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326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